京城周边四面环山,举目眺望,只见层层叠叠的山峦云雾缭绕,每每雨过天晴,更是飘渺迷离,美不胜收。时值春夏之交,草木繁茂,举头望去,只见山花烂漫,一派郁郁葱葱的景象。山脚下,有人盖了一间简陋的茅草屋,支起几顶布篷,上面挂了一个招牌,写着一个大大的“茶”字。

        不远处一少年男子正策马急行,看见那茶摊便放缓了行进速度,驱马踱步停在了那个“茶”字面前,一个翻身,利落下马,牵着马向伙计要了碗清茶。

        他自南方来,已经连续赶了几天的路,连日奔波却不显疲态,一张四方阔脸黑里透红,气sE绝佳。他正口舌生烟,接过茶水也不顾烫,径直便往口中送。那伙计见状笑了:“客官从何处而来?可是渴极了罢,这般牛饮。”那少年一抹嘴,回道:“南京”伸手入怀取出几钱通宝付了茶钱,又问那伙计:“此处距京城还有多远?”伙计接过茶钱,客客气气地道:“不远了,骑马只要半天工夫便可进城。”他手一指正前方,说道:“一直向前走,打远处看见一个灰蒙蒙的罩子,那便很近了,这时节京里面暴土扬沙的,昨天才刚下过沙。”少年点点头,向伙计道了声谢,便翻身上马,继续赶路去了。

        行了不到半天工夫,果然见前面有一座城在h灰的雾气中若隐若现,少年伸手入怀,捏了捏怀中的书信,快马加鞭,不多时便到了城里头。许是刚下过h沙,京城的土路更显不堪,一脚下去半K管的h土,少年尽量避开土路,往青石板路上走,按照信中指引到了王府街的一处大宅院前面,这里便是信中所指当今锦衣卫掌卫事李大仁的府邸,今日当是他休沐的日子。

        他走到门前,径直扣响了门环,只听大门“吱扭”一声开了,出来迎接的是一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打量了下这个其貌不扬的陌生少年,见他一身劲装,背后还背着一柄长刀,不由心下嘀咕,试探着问道:“可是找人?”少年点点头,从怀中取出书信,说道:“小人武通,山东聊城人士,经南京一位贵人引荐,想要拜会李都督,还请老人家通报一声。”说着双手将书信呈上。老人定睛一看,那信封上写着“陆景贤”三个字,是极为漂亮的正楷,霎时间瞪大了眼睛,赶忙说:“劳烦您先等等,我立即禀报老爷。”等不多时,那老者就回来了,身后还跟着一个年轻仆从,他恭恭敬敬地做了一个请的手势:“老爷有请。”身后仆人过来牵马,老者引着少年进了内院。

        二人穿过大厅,向内直行,停到一处偏房中,还未及敲门,只听房内有人说道:“民间野史传说,概不能信,沈先生若想写出一部流传后世的信史来,还是应多走访考证才是。”那声音听起来中气十足,颇为豪迈。

        老人看了一眼少年,站在门外道:“那位武公子已经到了。”

        “进来吧。”屋里人道。

        那老者推开房门,让少年入内,自己便退了下去,将房门轻轻掩上。武通见前面站着两人,一人书生打扮,年过四旬,另一个是一名身材魁岸,红脸白衣的汉子。武通想起那人说过,这李大仁面红如关公,偏偏喜欢穿白衣,人群中甚是扎眼,这红脸白衣的大汉自然就是李大仁了,那书生该是刚才提到的沈先生。

        武通冲李大仁一抱拳,开门见山道:“小人武通,自幼在终南山学得一身武艺,今日经人引荐想在大人手下谋一个前程。”

        李大仁抚须大笑,像是甚是喜欢这少年的直率,他转过头去对那沈先生说道:“刚说到陆景贤,这不,他写信举荐了这位小兄弟。”又上下打量着武通,目露赞许之sE,点点头:“不错,看着像个练武的人。”

        沈先生皱眉:“那陆景贤如今一个看守菜园子的,连个品级都没有,竟然还可以影响到京里?”又看向武通,有些不客气地问道:“他是你什么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