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科主考是谁?怎么出这样的题目?这是不是要考聚敛搜刮的本事”

        就在罗大公心里面无比得意的时候,江南贡院的考棚内已经议论纷纷起来了。原来明远楼上已经放出了第一场考试的考题明远楼是江南贡院内最高的建筑。依照惯例,在每场考试前,考官要把当场考试的题目写在一块木牌上,到明远楼上高高举起,称举牌放题,供考生抄录。

        而明朝科举考试的内容是朱元璋在洪武十七年定板了的,历史上终明一代都没改过。

        根据朱元璋的规定,科举考试考三场。

        第一场、考四书义三道,每道二百字以上。五经义四道,每道三百字以上。

        第二场、试论一道三百字以上。判语五条。詔誥表内科一道。

        第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

        而怎么收商税的问题属于时务策,应该摆在第三场再考,可现在才第一场,怎么就拿出来了?

        另外,这题目也不对啊哪有直接问怎么收商税的?这题目怎么做啊?《文献通考》和《大明会殿》上也没有答案啊这策论本来是要考查考生博古通今的能力,需要考生通读史书,以及当朝政书。可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没有什么实际工作经验的举人们往往做不好策论。所以到了后来,考生们只读《文献通考》和《大明会典》,一古一今两部著作来应付考试了。

        另外,大明的科举考试虽然有三场。但是真正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其实是第一场,也就是“四书义”和“五经义”。

        读通了四书五经(五经也不必全通,可以选一门为本经重点研究),做好了八股文章,高中的可能就很大了。至于后面的论判和诏、诰、表不过就是写点官样公文,没啥大不了的。而策论,差一点的就是应付,好一些的则是吹牛。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