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观极其雄壮,但是内部有显得非常简陋的安北节度使司管辖的集宁卫棱堡的军民指挥使司公署里面,一群穿着有点肮脏的皮袍子,脑袋上的发髻油光锃亮的集宁卫下面的千户官百户官们,正坐在马扎上面,好奇的打量着今日驾临此地的贵客。

        现在的大明十几二十个军镇,大多恢复了卫所、千户所、百户所的设置。不过这些卫所、千户所、百户所和明初的卫所、千户所、百户所还是不大一样的。它们管辖的不是人口(户),而是军役田(牧场)——现在不是明初,那时候人少地多,管住了人也就管住了地。如今的大明有两亿人,虽然比不了后世的十几亿,但是相对良田和草场来说,人还是多了。

        人一多就不好管了,因为管人得管饭啊!理论上卫所的土地是用来养兵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养人总归比养兵重要。无论是普通军户家养育子女,还是高级军户养儿育女,要紧程度肯定超过养兵。如果土地管够,那都不是问题,人越多越好可土地要是相对不足,麻烦就大了。养人的费用必然会侵占养兵的费用,等到用兵的时候就没了。

        所以那些自治程度很高的军镇,就开始推行“兵役田”制,不再管多少户,只管多少地。把土地(牧场)或分配(功臣)或发包(普通军民都可以承包),然后让承接土地的军民出丁当兵或出钱交税。这样管理起来就方便多了,军镇只要依着田册管下面要人要钱就行了。

        实行“兵役田”制还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行流官治理和考成管理了。如果管人户的话,那就很容易形成层层依附,牵一发动全身,要整顿就太难了。

        不过这种管地不管人的办法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没出路的丁余太多了——因为在管地的情况下,完不成兵役也交不上钱是要收地的。在这种情况下,下面承包土地的军户民户都不大肯养闲人,也养不起啊!

        所以没出路,也没有产业的丁余就多了起来,成了一个让北方兵镇头大的问题。

        好在大明朝这些年到处扩张,而且朝廷还从军镇招募童军,所以北地军镇的丁余总还有地方可以去处,不仅有去处,而且还能挑挑拣拣。

        头一个好去处当然是当童军了——这几乎就是北地边镇少年的登天之路!这些年,大明陆军中至少三分之一的新任军官是童军出身的。

        另外,还有许多童军在退役后考取了文官,成为了衣食无忧的官僚。而这些飞黄腾达的童军官员,往往还能够娶到应天贵族和东南资本家出身的妻子,这可都是带着大笔钱财嫁给他们的这些人说穿了就是从底层逆袭,进入了大明王朝的统治集团了,作用和天方教那边的进口“小阁老”差不多。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