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文官见这一幕则面无表情,有的甚至偷笑,林延潮则道:“诸位也看到了快枪之弊,引线燃烧太快,以至于士卒根本无暇双手握持其枪,但单手施放则易飘飞,这倒不是士卒操练不利。”

        刘听了脸色方好看些。

        文官们则是一并称是。

        林延潮对刘道:“反观鸟铳,后手不弃把,点火则不动,故十发有中。朝鲜之倭寇,用得都是鸟铳,虽说打也不甚准,但都是几十支百支齐射!诸位可以试想一下。”

        林延潮所言就是武器的代差,明军快枪就是火门枪,手中所持药捻虽可以大致估算击发的时间,但引火的位子还是枪的火门上。

        所以明军施放快枪时,不是抬到眼睛地方燃放,而是在腰间位置击射,而且单手握持很容易变成高射炮。

        当时明军边军大部分没有装备鸟铳,只能拿快枪与倭寇的火绳枪对阵。

        就是明军的鸟铳也存在威力小,燃放时烟气易熏到射手的毛病。

        而到了清朝,清军看不起快枪,鸟铳,于是主力装备两人施放的抬枪。抬枪枪管更长,威力也就更大,但是操作实在太不方便。

        到了鸦片战争,一秒真男人的抬枪就遭到了吊打。

        众文官们虽不太明白,但也是纷纷点头,而刘身为一线将领对此理解则是更深一些。两军对阵当然是勇者胜,但火器更犀利的一方,却能占到更多的先机,这是毋庸置疑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