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如果说一个人一年内,消费了一百唐元,但是在食物方面就花费了五十唐元,那么这个食物指数就是百分之五十。

        而收入越高,可供支出就越高,同时粮食价格越低,那么在粮食上花费的钱就越少,那么相对的在其他领域,比如住房,衣服乃至教育、旅行等等消费也就多了。

        当然了,这个系数也有缺陷,比如说在松江府,很多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不低,当地的食物也不算贵,所以他们的食物指数是非常低的,但是他们的住房却是昂贵无比,郊区的独栋公寓可不便宜,再加上往来市区的通勤费用,所以很多中等收入阶层的小日子,也没有想象中过的那么潇洒。

        这主要是因为这些人学人家富豪住郊外也就算了,还搞私人马车,雇上一个仆人,隔三差五就带着家人下馆子去旅行,为了体面两个字把自己折腾的要死要活,回过头来抱怨这郊区的独栋小洋楼一栋要几千唐元……

        但是,谁让你买那么贵的房子啊,市区里的房子便宜多了,上班还方便,干嘛非得学富豪们住郊外啊……

        你说市区雾霾重,郊区空气好,不能住市区,为了身体健康一定要住郊外。

        这就矫情了不是,没看见帝国很多地方的民众还吃不上饭吗,让你吸一下雾霾怎么了,很多人想住在大城市里吸一口雾霾还吸不上呢!

        真正的穷人,是不会抱怨松江市区郊外的小洋楼一栋需要几千乃至上万唐元,他们抱怨的这个月家庭的食物支出有多了一唐元两唐元!

        所以目前的大唐在大多情况下,用食物指数来判断当地的生活水平还是比较准确的。

        会议的第二天,皇家理工学院经济系的冯勇教授,在御前会议上就帝国粮食产品、食物来源、价格等等做了报告,在初步介绍之后,冯勇教授环视了在场数十名帝国重臣,用着沉重的语气道:“以帝国本土的可耕地面积、目前的栽培技术来看,帝国本土的粮食产量是难以满足帝国数亿人口的庞大需求的!”

        “要想让帝国数亿人口真正过上吃饱饭的生活,把食物指数降低到百分之五十乃至百分之四十,我们必须的把眼光放得更长一些,更远一些!”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