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迫击炮,这玩意陆军方面其实也装备了不少,但是只局限于装备驻防本土的部队,反正在本土装备的部队,平时也不打仗,消耗不了多少弹药,至于海外部队却是极少装备,因为海外部队很经常发生战事,虽然都是小规模战事,但那也是战事,一旦大规模应用迫击炮了,陆军方面表示后勤系统无法支撑。

        其他几个火炮也是,在本土驻防的部队,装备的火炮型号是比较多的,形成多层次的火力打击,从七十五毫米榴弹炮、野战炮,再到一百毫米加农炮,榴弹炮,再到一百二十毫米加农炮,榴弹炮再到一百五十毫米加农炮和榴弹炮都有装备。

        但是在海外,基本清一色的七十五毫米榴弹炮,连七十五毫米野战炮都少,顶多就是还有少量的一百二十毫米榴弹炮。

        后勤运输供应困难,弹药成本昂贵,这些都是导致了陆海军双方都对弹药的消耗量比较敏感。

        机枪这玩意,一分钟就能打出去几百发子弹,陆军表示用不起啊!

        对于这种情况,李轩没有先去多说什么,而是先去皇家理工学院那边的机枪项目组看了样枪。

        这机枪的样枪,比之前上报过来的机枪设计好多了。

        之前的时候,机枪项目组采用的是纸壳弹药,设计出来的机枪采用的是手摇射击的多管机枪,其实也就是加特林式机枪。

        只不过因为纸壳弹药存在比较严重的漏气等问题,用起来非常的麻烦。

        如果说当时大唐军方面临很大压力的话,估计也会直接大规模生产使用了,但问题是大唐军方没啥压力啊。

        所以就没量产,而是持续进行改进,最后换用了金属子弹,同时又利用火药燃气的能量实现了自动射击,因为采取单枪管,为了散热采用了水冷式散热。

        因此这机枪从基本原理来说,其实和早期的马克沁机枪非常的类似,当然了,一些小细节的设计肯定不一样,不过基本原理相通。

        在完成了基本设计后,机枪的项目组进行了持续的改进,比如说为了稳定供弹,先后采用过超大弹夹供弹,也采用过漏斗供弹,最后选择了用弹链供弹。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