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基础上,不同地区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把官道升级改在为不同等级的路面,比如有钱的地方就可以搞高等级的沥青公路或者水泥公路,一般般有钱的可以搞石灰土加渣油的混合路面,穷一点的地方可以搞砂石和粘土混合的砂石路,实在不行,你搞个泥土路也是可以的……

        总之就是让各地方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施工方案。

        这也是客观限制,毕竟全国公路网如此庞大,不可能说都搞什么沥青公路或者水泥公路的,那样根本就没有这么多的资金。

        哪怕已经确定了多级财政共同出资,当地县出一部分、州府出一部分、省道出一部分,然后京畿财政再出一部分,但是资金压力依旧非常大,不仅仅是地方,京畿财政压力更大。

        所以前期的计划就是,修路的钱,地方得出大头,京畿出小头,最好是地方自己掏全部的钱把路给修了。

        因此交通部才不会强制性要求搞什么硬化路面,而是让各地方根据自己的情况却确定。

        有钱的地方先修好一点的沥青路或水泥路,没钱的地方先修个勉强能通车的泥土路,这些都是可以的。

        此外也可以在部分特定地区修建收费高标准公路,用以缓解修建公路所需要的庞大资金。

        但是,县县通车却是全国公路网计划的核心要求!

        帝国上层这一次搞的全国公路网计划,很有当年的铁路大建设的气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