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电报公司如果想要架设电报线路的话,其实还远远不够,他必须找到更多的供应商,或者干脆自建零配件工厂。

        毕竟皇家理工学院那边搞出的电报机只是一个试验产品而已,成本基本不考虑,量产也不考虑,但是大唐电报公司却是不能这样啊,他必须考虑到大规模生产的成本。

        孙学坤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到各个地方,寻找合格的供应商,比如说电线,目前只有赣州电线公司干这个,小小一家公司的产量可不够,而且为了控制成本,同时也是为了分担风向,必须要有更多的供应商。

        而一些比较关键的技术,又或者是比较特殊的,孙学坤则是准备自建,直接收购现成,有厂房,有设备,有工人的工厂自行生产。

        除了这些生产和技术上的准备外,孙学坤也是愁着该如何确定第一条电报线的选择。

        电报线路不是可以随便选的,因为目前的电报设备生产成本高,维护成本更高,所以这也就意味着单单依靠官方收发报的话,那么就太亏了。

        官方根本就无法承担这么大的行政支出。

        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和当年的驿站体系一样,进行商业化,通过收费寄信寄物以分摊成本。

        而帝国的驿站体系进行改革之后,成效是明显的,这么多年来基本不需要帝国进行专门的补贴支出,它自己就能造血,然后向全球扩张。

        改革之后的邮递司,在本土各地以及海外领地拥有完善的邮递网络以及大量的工作人员,火车、轮船、马车、马匹等等。

        如果单纯以规模资产来说的话,其实邮递司是一个规模非常庞大的公司。

        只是,邮递司不是商业公司,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官方机构,只是其民间业务采取商业化运营而已。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