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中宵和张岊聊着这几天的形势,心情轻松。唐龙镇这里赚的钱,可以支撑移民开垦,周围人口多了又可以支撑这里的商业繁荣,进入良性循环。

        正在这时,外面一个吏人进来,叉手道:“知军,外面有一位冯员外求见。”

        杜中宵忙道:“快请进来!他到唐龙镇也有些日子了,看着别人大把赚钱,自己却没有开张,只怕日子不好过。熬到今日才来见我,也是不易。”

        不一刻,冯原随在吏人身后进了官厅,向杜中宵和冯原见礼。

        杜中宵吩咐设座,又命人上了茶来,对冯原道:“好些日子不见,员外这些日子可好?”

        冯原叹口气:“自我们到唐龙镇里租下店铺,好些日子没有生意,心中难免焦急。天可怜见,昨日我托的一个龟兹客商来到唐龙镇,带了数十位善织羊毛的匠人,急忙来报知军。”

        杜中宵听了大喜,站起身来道:“人来了么?我还以为怎么要半年之后。不瞒员外,此事我托了不少人,到今天也只有你来回话。若是一切顺利,以后必有回报。”

        虽然杜中宵再三努力,火山军这里还是难以凑齐整套羊毛产业所需的工匠。羊毛产业不是中原所擅长的,哪怕是有些规模的契丹和党项,也非常粗糙,制品没有吸引力。最后没有办法,杜中宵只能四处托人,想办法从西域一带雇人来。

        阴山以北的草原丝绸之路,单程一般一年,只能耐心等待。

        冯原落座,上了茶来,杜中宵仔细问了,才知道是事情凑巧。冯原做毛皮生意,认识一些北地的商人,托了他们从西域雇工匠。这些人回西域的时候,在阴山以北的鞑靼人地盘,偶尔遇到一群擅织羊毛的工匠。问了才知道,是党项攻破归义军和甘州回鹘的时候,流落到那里。河西本就是汉人为主,这些人听了中原有官府招募工匠,欣然同意回归。不多久遇到高昌国向契丹进贡的使臣,跟随他们到了丰州,又辗转到了唐龙镇来,找到冯原这里。

        自元昊攻破沙州,现在西域有三大势力。西边的黑汗国最强盛,不断扩张。高昌回鹘其次,于阗国势力最弱。太宗时候党项未叛,道路畅通,王延德奉旨出使高昌,那里与宋朝的关系热络了一段时间。后来太宗北伐契丹失败,消息传到西域,高昌与宋朝的关系就冷淡下来,与契丹亲热。最近一二十年,高昌都与宋朝再没联系。他们跟中原的商路,是沿阴山以北的大草原,与契丹贸易。

        与高昌相比,于阗国在南,与中原的商路,是走河湟吐蕃地区进入秦州,主要跟宋朝贸易。于阗国势弱,受到黑汗国的威胁,渐渐有臣属的迹象。黑汗国的商队,经常也借用于阗国的名义,到宋朝进贡希图赏赐。对于中原人来说,这些远在天边的势力根本分不清楚。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