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司礼监文书房地位的抬升,通政司已然是最大的政治斗争牺牲品,往往都沦为转送奏疏的清水衙门。

        奏疏还没有送到宫里,外界已经一片哗然。

        “首辅大人乃大明定海神针,岂容一个小小给事中如此编排!”

        “往日种种自有后人道哉,而今挑起此等旧事,分明就是要扰乱朝政”

        “徐阁老是忧国忧民之良相,若其离开乃大明之殇,汝等可愿与我上疏皇上挽留良相乎?”

        ……

        随着徐阶上交辞呈的消息传开,以徐党为首的官员纷纷将矛头指向王军,同时相邀左右同僚一起上疏挽留徐阶。

        一个官员上疏请辞很是寻常,几乎每个京城官员都有过这个举动。通常而言,上疏挽留的官员越多越能证明这位朝堂大佬的地位和声望,而皇上往往会更加忌惮,进而会选择挽留。

        徐阶虽然这么多年没有什么建树,但却是一个拉拢人心的政治高手。若不是林晧然的横空出世,恐怕真会如某个科道言官所说一般“惟务养交固宠,擅作威福,天下惟知有阶,不知有陛下”。

        尽管如此,徐阶亦是有着很强的“群众基础”,很多官员纷纷进行了响应,一起上疏对徐阶挽留。

        当然,之所以有不少中立派会选择挽留徐阶,很大程度还是他们知道徐阶跟隆庆走得近,且这种程度的弹劾根本无法扳倒徐阶。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