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老的人会觉得故土难离,但是,年轻人却不会,因此,刚开始一些年轻人还会顺着自己的父母,一起留在原籍,可是,到了建安三年,徐州境内的屯田全都获得了大丰收,在这种情况下,以往那些自愿留在沛国、陈国和梁国的百姓,其中很多年轻人见依然劝不动他们的父母,便私自离家,独自一人进入到了刘备军控制的区域内。

        这一次,就不同了,刘备认为,下邳国作为他起家之地,治下的百姓受他恩惠那么长时间,再出现不愿意跟着他一起迁徙到九江郡的百姓,就不应该了,老人他可以不管,但是,年轻的壮丁全都必须迁徙离开下邳国。

        糜竺毕竟是糜竺,糜家作为东海郡,乃至整个徐州刺史部第一大商人出身的大世家,也许在声望和学识上,别说是下邳国陈家,就连一些出于第二梯队的世家都比不上,但是,论到治政的能力,糜竺真得未必就比陈登差。

        实际上,在刘备麾下,糜竺同样也是一个被屈了才的人才,他不只是一个说客,而是还是一个非常称职,不,应该说,在处理政务能力上超群的人才。

        原先的历史上,刘备一直未能够坐稳徐州刺史的位置,作为内亲的糜竺,就不得不一直跟着刘备颠沛流离,没有固定的根据地,糜竺纵然有天大的本事,也只能做一个白面书生的说客,与刘琰那样的清谈客为伍。

        而在这个时空里,因为金珏的关系,刘备得以坐稳徐州刺史,他麾下的四个白面书生当中,有三个便有了用武之地,出了糜竺之外,就是与糜竺并列的简雍和孙乾了。

        孙乾可是青州大儒郑玄的弟子,简雍其实也不差,只是在原先的历史当中,同糜竺一样,都缺少治理地方的机会而已。

        糜芳能力虽然差,但是,他之前被糜竺派遣到金侯那里,亲身体验过金侯那小子是如何治理地方、如何从鲁国将境内百姓迁徙到九江郡去的。

        用刘安从金珏那里听来,并向刘备、以及他麾下文武大臣们的面,所复述时所说的一句话“不会,就是向会的人学习。”

        不但是金珏自己麾下的文武大臣们都需要这么做,就是金珏自己也是如此。他毕竟是个穿越者,对古代时期大汉王朝的风土文化可以说完全不熟悉。

        不学习,又如何能够解决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又如何能够治理好地方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