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葛亮眼中,宦官就是小人,但是,若是没有这些宦官拼死帮忙的话,汉和帝未必就能够有力量,有能力铲除在朝中占据着军政两个方面大权的窦氏外戚。

        外戚梁冀他掌权期间,立三帝,毒一帝。梁氏一门,九人封侯、三位皇后、六位贵人、两位大将军,女人拥有食邑称君七人,娶公主的驸马三人。其余担任卿、将、尹、校尉一共五十七人。

        这要是在西汉王朝汉宣帝之前,是早就应该被彻底清理的家族,汉宣帝因为顾念旧情,最终没有废了喜欢儒学的汉元帝,最终,这才导致从汉元帝开始,王莽所在的王氏一族一直都在侵蚀大汉皇帝的皇权,最终,到了王莽,篡夺了刘氏一族的皇位。

        在梁冀专权的时候,又有几个贤臣敢站出来,即便是大名鼎鼎的李固,聪明的汉质帝被毒杀在他面前,他也只敢责怪当时负责替汉质帝看病的御医,这里就可以看出,儒生即便有再大的名气,在生死攸关的时候,也只敢将责任推卸到其他人的身上,而不敢去得罪随时能够取他性命的权贵。

        明哲保身,一直都是儒生惯有的特制。536文学

        一个人是否被毒杀,尤其是汉质帝刘缵死得时候,还不到九岁,当时,扶着皇帝驾崩痛哭流涕的李固等‘贤臣’就真得看不出来吗?

        昏君灭权臣,明君被毒杀。

        汉质帝刘缵虽然年幼,但是,他却极为聪明,那句流传后世的‘此跋扈将军也!’,就是出自刘缵之口,可是,可最终的结果,就是他未及成年便被梁冀毒杀。

        而灭了梁冀一党的人,恰恰就是被后世儒学家们视为大昏君的汉桓帝。

        在金珏看来,这其实就是对诸葛亮那句话最大的一个讽刺。

        第二个原因,中央朝廷和地方世家、豪强之间的矛盾。

        就在于地方世家或者豪强力量的逐步增强,特权阶层逐渐吞并了大汉天下十三州各郡县境内百姓手中的土地,兼并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而朝廷的财政收入也就相应地变得越来越低,很多方面入不敷出,甚至于,在桓灵二帝在位时期,堂堂皇帝可支配的收入可能都比不上当时天下第一大家族汝南袁氏一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