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遥所承担的压力,远比他部下诸将所了解的更加沉重。

        此次来犯匈奴大军总数约莫四万余。扣除分布在介休、祁县等地的几路人马以外,陆遥估计他们实际能用于主战场的兵力约莫两万八千。这个数量接近刘琨所率领的晋阳军主力三倍。越石公率部与其正面对抗,承担着巨大的压力。

        昨日清晨,信使报来刘琨军令:晋阳军主力与汉王刘渊大军激战连场,双方死伤都极其惨重;因此,后方陆续集结起的兵力都会向隰城调动,不会再有援军派往祁县方面。祁县的战事,全由陆遥负责。

        越石公竟然放心让陆遥这样的新晋将领承担一个战略方向的攻防,固然体现了他用人不疑的非凡气度;可对于陆遥而言,压力实在是很大——他必须依靠现有一千五百人不到的力量,抵挡匈奴五千余众。

        匈奴大军强在兵力占优、普遍精锐程度也在晋军战士之上;弱点是他们越过晋军据守的介休北上,粮食补给很成问题,因而不利于久战。

        与匈奴恰恰相反,晋军的弱点正是他们的兵力和战斗力。哪怕陆遥信心再足,也不会认为他部下的晋军拥有与胡人正面对撼的能力;但是晋军占据地利,他们依托昭馀祁东侧诸多高山密林、湖沼河流,坐拥碛山和竭方山两处要地,又扼守团柏谷隘口,形成了坚强的防线。

        可是,匈奴人主力的转移,打破了过去几天里两军之间的微妙均势。不知道敌军的目标,就不可能针对性地组织防御。晋军原本所依靠的地利优势就此摇摇欲坠,使得战局陷入了极端险恶的局面。

        匈奴人的目标是什么?晋军的两支部队在碛山、竭方山的防御都十分稳固,足可以抵挡五倍以上兵力的围攻,这一点不因浓雾而有所改变。因此,匈奴人趁着大雾转移,其目的不应该是碛山与竭方山的晋军。

        那么,难道他们的目标是团柏谷?那更不现实。通往团柏谷的道路一共只有四条,除了山脚下经过的大路以外,三条小路崎岖难行,根本无法容纳大军穿越。更重要的是,四条道路全都在晋军的严密监视之下,匈奴人根本无法偷越。

        既非碛山和竭方山,也不是团柏谷,那匈奴人的目标是什么?

        匈奴人究竟意欲何为?他们现在会在哪里?他们下一步会做些什么?我军又应当如何应对?陆遥反复地推敲思考着,只觉得头痛欲裂,索性重又取了地图细看。

        这份地图是军中常所用之物,但在陆遥看来,实在过于简略。诸多山川河流都只是寥寥几笔涂抹而过,其间的路途远近标注也多有谬误。陆遥索性唤来军中向导询问,自取了笔,先将有关地貌一一补齐在地图上。

        祁县的地形东南高而西北低,山地、丘陵、平原、湖沼、河流皆有,地形复杂多变。此刻他所处的碛山就是祁县南部的诸多山峰之一。晋军的两支兵马分别驻扎在碛山和相对而立的竭方山,不止通往北方向的官道,另外三条可通行人的南北向小路也都在晋军俯瞰之下,堪称飞鸟难渡。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