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门也是西门。据陆游记载,他在鄂州与章冠之一道先“登石镜亭,访黄鹤楼故址”,然后“与冠之出汉阳门”。石镜亭在“石城山一隅,正枕大江,其西与汉阳相对,止隔一水,人物草木可数。”[陆游:《入蜀记》第五,《陆游集·渭南文集》(以下简作“渭南文集”)卷四七,中华书局校点本1976年版,第2443页。]前引《石屏诗》亦称“武昌江头人送别,……汉阳门外望南楼”,由此可知,汉阳门在城西大江边,与西面的汉阳隔江相对,距离很近,这种地理位置只可能在鄂州城西。宋代以后,汉阳门屡见于史籍,如元朝曹伯启《曹文贞公诗集》卷九《良月既望忆仲通宰公兼寄君平察推》:“闲登黄鹤旧矶头,万顷烟波起暮愁。想象故人心似我,汉阳门外望南楼。”《湖广通志》卷二五《祀典志?武昌府江夏县》:“江汉神祠,在汉阳门楼,宋淳熙中通判刘靖以江汉宜为望祀,即灵竹寺西为坛祭之,后改祀今所。”《湖广通志》卷一五《城池志?武昌府》:“武昌府城,……明洪武四年,江夏侯周徳兴增拓修筑……为门九,……西曰竹簰,曰汉阳,……嘉靖十四年,都御史顾璘重修,门仍九,……西易竹簰曰囗,曰汉阳,……”直至今日,武汉市武昌区城西仍有汉阳门,是长江边的一个重要渡口。

        武昌门,从地理方位上看,应该也在鄂州城西。前引《溪堂集》诗称:“武昌门外柳如烟,……江边皆是楚州船”,说明武昌门是临江的城门。明清人的诗文中有不少吟咏武昌门的句子,如明人张羽《静庵集》卷四《题画赠长兴杜典史浚》:“下若溪头山似戟,武昌门外柳如烟。何如肆射平其去,束带闲畊墓下田。”董纪《西郊笑端集》卷一《次韵沙允恭感怀二首》:“行乐有孤灵运屐,笑谈无复庾公楼。武昌门外多官柳,能有几株今尚留。”清人萧广昭《榴花塔》:“梅山远对武昌门,霜影迷离孝妇村”。[转引自:雍正《湖广通志》卷八八《艺文志》。榴花塔、孝妇村,在明代皆是武昌城附近的地名,《大明一统志》卷五九《湖广布政司?古迹》:“石榴花塔,在郡城西北。宋时有妇事姑至孝,一日杀鸡为馔,姑食鸡而死。姑女诉于官,妇坐罪,无以自明,临刑乃折石榴花一枝,插地而祝曰:妾若毒姑,花即枯悴,若属诬枉,花可复生。其后,花果生。时人谓天彰其寃,遂立塔花侧,以表其事。”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影印明天顺刻本。]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六《送吴二先辈还汉阳》:“汉南归思绕晴川,湓浦西风送客船。莫上武昌门外望,断肠杨柳似当年。”毛奇龄《西河集》卷一三九《送友之崇阳》:“武昌门外新栽柳,何处相思不断肠。”[以上数条皆转引自雍正《湖广通志》卷八九《艺文志》。]这些诗句,多与登船、送别相关,说明武昌门应是临江的西门。从南宋时湖广总领所的地位,也可大体推知武昌门的方位。“武昌屯兵数万,仰给六路之饷”,[杨万里:《诚斋集》卷一一九《中散大夫广西转运判官赠直秘阁彭公(汉老)行状》,台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湖广总领所“总领湖南北、广东西、江西、京西六路财赋,应办鄂州、江陵、襄阳、江州驻札大军四处,及十九州县分屯兵”,[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六六《鄂州?监司军帅沿革》,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道光二十九年惧盈斋本。]巨额的粮草经由江汉水道输入鄂州,中转各地,主管其事的总领所理应设在鄂州城西的大江边上较为方便。

        如前所述,宋时鄂州城已有平湖、汉阳、竹簰三门,武昌门是否城西第四门?笔者以为否。一个基本的依据在于明代武昌府城之西门仅为平湖、汉阳、竹簰,三者的相对方位,据《湖广图经志书》卷二《江夏县图》可见,汉阳门在正西,平湖门在汉阳门以南,竹簰门又在平湖门东南。明代城西三门是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周德兴“增拓修筑”、武昌城扩建为九门后的情形,九门的基本格局一直维持到清朝后期,其间经历了“嘉靖十四年都御史顾璘重修”,“皇清总督祖泽远增修,雍正六年重修”。[雍正《湖广通志》卷一五《城池志?武昌府武昌府城》。同卷所绘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江夏县图》,九门情形清楚可见。]宋代鄂州城的规模不如明清时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城西设置四门。进而一步,将武昌门与黄鹤山、黄鹤楼的关系,对照汉阳门与同山、同楼的关系,不难看到,《舆地纪胜》中的“武昌门”与《入蜀记》中的“汉阳门”基本一致,此二门很可能是一门二名,换言之,明代初年的武昌城西门有三,很可能是沿用的宋代布局。

        鄂州城依山傍江,建筑城垣,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圆形。

        城内有子城,由原夏口城而来。《舆地纪胜》卷六六《鄂州?景物》“夏口城”条:“子城本名夏口城。……张舜民《南迁录》云:鄂城子城,与润州子城、金城、覆舟山城、武昌吴王城,制作皆一体。皆依山附险,周回不过三二里。乃知古人筑城,欲牢不欲广也。”宋时期,鄂州子城的城垣已“缺坏”,[《入蜀记》第五,《陆游集·渭南文集》卷四七,第??页。]但名称一直保留下来,至明代仍有,《大明一统志》卷五九《湖广布政司?山川》:“黄鹄山,在府城西南,一名黄鹤山,旧因山为城,即今万人敌及子城也。”

        二、衙署与楼台亭阁

        鄂州城位于长江与汉水交汇之处,“地居形要,控接湘川,边带汉沔”,[乐史撰,王文楚等整理:《太平寰宇记》卷一一二《江南西道十?鄂州》,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本,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2007年版。]“通接雍、梁,实为津要”,[《宋书》卷六六《何尚之传》,中华书局校点本1974年版,第1737页。]“历代常为重镇”。[《舆地纪胜》卷六六《鄂州?风俗形胜》。]入宋以后,随着统治中心的南迁东移,鄂州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南宋时期,由于宋金战争的需要,鄂州更加重要,州城不仅是鄂州与江夏县的治所,也成为路级机构所在。绍兴年间,荆湖北路转运司从北宋时的江陵移治鄂州;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在鄂州设立都统制司;不久又增设湖广总领所。三大机构皆置司于鄂州城内。

        鄂州城地形特殊:城西以长江为限,城中山丘连绵。从西面长江边向东延伸,依次有黄鹄山(今名蛇山)、凤凰山、洪山和珞珈山、桂子山、伏虎山、南望山、磨山、喻家山等,形成一条绵延起伏的山脉。黄鹄山,“在府城西南,一名黄鹤山”,[《大明一统志》卷五九《湖广布政司?山川》。(明)杨士奇《东里文集》卷三《武昌十景图诗序?武昌郡》:“起武昌城西,临江有山屹然而高者,为黄鹤山,郡志称黄鹄山”,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1998年版,第39页。]“俗呼蛇山”。[雍正《湖广通志》卷七《山川志?武昌府?江夏县》。]两宋时期,黄鹄山“起东九里,至县西北”,横贯全城,“林间甚美”;[《舆地纪胜》卷六六《鄂州?景物》“黄鹄山”条。]山之最高处有矶,“上则回眺山川,下则激浪崎岖,是曰黄鹄矶”,[雍正《湖广通志》卷七七《古迹志?武昌府?江夏县》“夏口城”条。]是一处胜景,著名的黄鹤楼就建在矶头。[(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八《江南道三?鄂州江夏》:“鄂州州城,本夏口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页。]

        城中之山黄鹄山具有控扼全城的优势,各级官府衙署环布山麓,集中于山的西麓、东麓与南麓。转运使司“在州之清远门内,即旧江夏县及县丞厅也”;湖广总领所“置司在武昌门内”;都统制司先“置司于州治”,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移司于城东黄鹄山之麓,即冯文简公之旧宅也。”[以上皆出自《舆地纪胜》卷六六《鄂州?监司军帅沿革》。]基本上都分布在地势高险的子城之内。

        路级衙署之外,江夏县与鄂州同治,衙署坐落在州治东南子城的一座角楼——焦度楼下。[《舆地纪胜》卷六六《鄂州?县沿革》“江夏”条,同书同卷《鄂州?古迹》“焦度楼”条。]

        与各级衙署错落交织的是众多的楼台亭阁。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