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3+h2>

        这段原文是这样:“以土垒作两个方头炉,相去二尺,各表里精泥其间,旁开一孔,亦泥表里,使精薰,使干,开炉中著铜盘,使定,即密泥之;一炉中以炭烧石胆使作烟,以物扇之,其精华尽入铜盘。炉中却火待冷,开取任用。入万药,药皆神”。这里的“土”就是“土坯”;“精泥其间”是用致细的粘泥密封间隙;“精薰”是慢慢加热;“烟”是指三氧化硫和水蒸气化合生成的雾状气体;使用“铜盘”,显然是防止稀硫酸对接受器的腐蚀。

        这就是说,在公元2世纪左右,我国已创建“土室法”制造硫酸。但这种方法在我国未被推广。

        13世纪时欧洲德国天主教神父大阿尔伯特(1193~1280)在他的著述中提到过蒸馏绿矾制取硫酸。绿矾是硫酸亚铁的七水结晶体(feso4.7h2o),因色绿而得名。蒸馏绿矾制取硫酸的化学过程和蒸馏胆矾是一致的。因此欧洲人在中世纪称硫酸为绿矾油。

        据欧洲人翻译的10世纪波斯炼金术士拉兹(845~930)的著述中也提到蒸馏绿矾制取硫酸。

        中古后期,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制度内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渐成长起来,到18世纪欧洲的手工工场向大机器生产过渡,生产促进社会各方面需要硫酸。

        1736年,英国人瓦德(1685~1761)在英格兰泰晤士河畔特维肯翰()建立“大矾工场”(),开始较大规模地制造硫酸。

        瓦德是一个江湖医生,1717年曾企图蒙混进入英国国会而被判罪,逃往法国,1733年被赦免返回英国,在特维肯翰从事制造硝石和瓷器,并行医。他认为格劳伯盐()在医药中具有非凡的功效,就想制造它。格劳伯盐是指硫酸钠,是17世纪德国化学家格劳伯(1604—1670)于1625年在奥地利维也纳附近的矿泉水中发现的。他蒸馏了矿泉水,获得它的十水结晶体(na2so4.10h2o),首先用它作为泻药,并认识到它可以利用食盐和硫酸作用制取,是制取盐酸的副产品。

        瓦德为了制取格劳伯盐,于是制造硫酸。他采用燃烧硫黄和硝石的混合物制造硫酸,这种方法最早是荷兰发明家德莱贝尔(1572~1633)创造的。法国药剂师列迈里(1645~1715)在1675~1690年发表的著作中提到这一方法,是在反转过来的大漏斗中燃烧硫黄和硝石的混合物。所以这种方法也叫钟罩法。瓦德可能是在逃罪往法国期间生活在巴黎附近圣日耳曼()时学会了这一方法。

        瓦德制造硫酸的设备是具有40—50加仑(英国容量单位,1加仑=4.546l)容量的球形广口玻璃瓶。操作时在瓶内放置少量水,并放置一个小粗陶器罐,罐上放置一铁盘,内放硫黄和硝石的混合物,用赤热的小铁铲点燃混合物后用木塞将瓶口塞紧,经过一段时间后重复装置,直到达到希望浓度的硫酸。

        由于生产中产生有害的烟雾,使环境污染,瓦德的硫酸制造作坊遭到当地居民的反对,在1740年迁到英格兰北部里士满(),并在1749年取得英国专利。瓦德为了保守他的制造秘密,雇用不会英格兰语的威尔士工人。不过,他还是将秘密告诉了他的朋友帕奇(),在1763年他死后被公开了。但是当时玻璃吹制工是如何制成如此大容量的玻璃器皿还是个谜。

        瓦德的硫酸工场使用了大约100个球形广口玻璃瓶,使当时的硫酸价格降到每磅2先令6便士(英国货币单位)。这相当于以前每盎斯的价格,1磅等于16盎斯,这就是说,使硫酸价格下降了为原价格的1/16。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