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旁人眼中,李若雪是一代才女,愧煞多少须眉。然而,经术之学上,赵行德隐然已是一代宗师之相,大江南北不知多少士子是他的私淑弟子。建功立业上,赵行德身兼两国的重任,在宋、夏三国之间举足轻重,在关东关西都深孚众望,以至于出现了他人还不在洛阳,却被洛阳士民推举为上柱国护民官这样前所未有之事。因此,哪怕在学士府中,李若雪也被尊称为“赵夫人”,而不是“小李学士”,不知多少人当着李若雪的面盛赞过赵行德。
然而当夫妇二人发生龃龉之后,赵行德偌大的名声反过来给李若雪平添了许多压力。
赵行德功成名就之后,特别是以武事建功立业后,李若雪曾经过有很大的担忧。
盖因从汉唐到宋朝,建功立业的武将大多数都是广纳妻妾的,就是军士的妻室之间,也经常谈论在外出戍的男人和可能会寻花问柳。赵行德常年孤身在外,李若雪自是十分担心此事,全靠不断暗示自己维持着对他的这份信心。韩凝霜和赵环的出现,给了李若雪极大的打击,她从前有多信任赵行德,心中所受的打击就有多大。最初她也说服自己,接受韩凝霜和自己分享一个男人。然而,当她在前去关东团聚的路上,听说赵行德接受了赵环为妻之后脆弱的心弦就再也绷不住了,怦然断裂,立刻返回了洛阳。
然而,当夏国皇后摆明态度支持李若雪与宋国公主分庭抗礼后,那些心向宋国的士人便开始明里暗里指责李若雪不顾大局,使赵行德不能归宋。若不是李若雪本身是学士府的大学士,有品评士人文章的讲台,李格非在儒林中又既有声望,几乎就有人公开指责她了。
这些风言风语传到李若雪的耳朵里,她虽然不至于迁怒于赵行德,但心中总怀着些委屈。作为一个女人,她无法像乐府词里的花木兰和唐朝的平阳公主上在战场上证明自己不输于赵行德,但在文事上,无论是诗词还是经术,她都不希望不如赵行德。为此,李若雪的治学比寻常的大学士还要努力许多,许多学者起初对学士府中一女子十分不屑,跟李若雪打过几次交道后,就不得不心服口服,知道她不仅有德高望重一个父亲,一个十分厉害的丈夫而已。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份创痛虽然渐渐平复,但李若雪始终难以真正释怀,原谅。
晁蘅见她托着腮,心神不知说之争,而涉及到朝廷与民间,中枢与地方,各个衙门之间的事权之争。在吴子龙鼓动,陈东的默许下,理社清流绝大部分都支持黄舟山的“专才论”,以反对朝廷中枢干预各项事权,而邓素则通过邸报司暗示朝廷支持“专才论”,礼部更将之与朝廷取士联系起来,推波助澜,在儒林起了轩然大波。李若雪近日耳闻了不少议论,自己也找了不少两方的文章来研读,感触颇深,是以随口就引述了黄舟山的论说。
晁蘅点点头,她对关东“通才论”和“专才论”了解不深,也没多说什么。
不过,李若雪让赵雍拜一位军士为师,她倒是十分支持的。
蜀中虽然百年不经战事,但人人就知道,军士是地位的象征,一个家族要兴旺发达下去,至少要有一个支撑门楣的士人,最好是军士,以为每一个军士都在营伍中有许多交好的袍泽。太子妃张氏正是早已洞见了这一点,才说服李若雪让赵雍自小习武,又特意叮嘱鲁达不但要教赵雍习武,更教他如何管治荫户,以及教他军中袍泽相处之道,务必不能堕了赵行德的名声。赵雍是独子,如果他不能晋身军士的话,在关西人的眼里,不管李若雪有多高的才华,在关东文士中有多大的名声,他都是一个失败的母亲。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读书族小说网;https://kpc.lantingge.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