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高句丽有南北二道,南道狭隘崎岖,北道顺畅平阔。众人皆欲从北道进军,慕容翰道:“正是因为北道平阔,高句丽也会认为我们会从北道进军,必会集结重兵在此抵御我们。恰恰因为如此,大王应该率精锐重兵走南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举攻陷丸都城!另遣一支偏师作疑兵,大张其势攻伐北路,给高句丽一种我们要大张旗鼓攻伐北路的错觉,纵使我们北路遇挫,而此时丸都城已被我们南路大军攻下,就像腹心已溃,四肢必然瘫软!此时我们两路大军南北夹击,高句丽必亡!”

        对于兄长慕容翰的军事才华,慕容皝从来都是万分折服,正因为如此,这一点也是慕容皝内心忌惮慕容翰的源泉。

        咸康8年(342年)11月,依慕容翰之计,前燕尽起两路大军攻伐高句丽。慕容皝率主力4万出南道;慕容翰带领其侄子慕容垂(霸)等率疑兵5千出北道。

        名将毕竟是名将,一切尽在其掌握中。

        高句丽国王钊果然命其弟武率重兵5万屯拒北道,前燕先锋北道慕容翰、慕容垂旋即与高句丽展开血战,北道厮杀正酣之际,南道因防范空虚,慕容皝已尽率主力从南道攻入高句丽,而此时战场已呈现前燕南北两路大军夹击高句丽主力之势!

        将帅之才,讲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号令万军、冲锋陷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智勇兼济者可谓名将!而为将者,危难之际敢于亮剑、敢于充当“敢死队长”则更为难能可贵。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点爆破,往往左右整个战局!

        前燕的“敢死队长”,昌黎之战有刘佩,高句丽之战则有鲜于亮。

        鲜于亮,原为后赵大将,灭段部后期,被慕容恪俘于密云山之役,慕容皝观其“仪观丰伟、声色雄厉,燕兵惮之”,后招降为左常侍。(详见前文)

        前燕与高句丽战事胶着之际,左常侍鲜于亮禀告慕容皝道:“臣乃俘虏蒙王国士之恩,不可以不报;今日,臣死日也!”独与数骑先犯高句丽阵,所向摧陷。高句丽阵动,大众因而乘之,高句丽兵大败。(资治通鉴卷九十七)

        鲜于亮报以赴死之心率轻骑突入高句丽阵中,所向披靡,高句丽军心大乱,前燕大军遂趁势掩杀,高句丽大败!左长史韩寿斩杀高句丽大将阿佛和度加,诸军一股作气攻入高句丽都城丸都(今吉林集安)。高句丽国王钊单骑遁逃,后前燕轻车将军慕舆泥追获钊母周氏及其妻而还。

        前燕大胜班师,左长史韩寿道:“高句丽不可戌守。今遂败亡,然其主潜伏遁逃,我们大军一撤,必复收拾余众,重新为患。现今不如掘其父尸,囚其生母而还,这样其必定俯首称臣,不敢再犯边境。”慕容皝从之,命人掘钊父乙弗利墓,载其尸,收其府库累世之宝,虏男女五万余口,烧其宫室,毁丸都城而还。

        避实就虚、南北夹攻、雷霆一击、主遁逃、掘父尸、虏其母、焚都城、掠人财……在“勇义与阴损并存,人才济济”的前燕面前,高句丽一败涂地,若不是后期的苟延残喘,已是几近灭国。

        高句丽既破,慕容燕国北方的“百年世仇”鲜卑宇文部的寒冬还会远么?……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读书族小说网;https://kpc.lantingge.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