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景的失败是政治上的,然而政治上的失败往往并不意味这条路径是错误的,方镜儒的‘方学’确实是功能上的成功。

        方学主张读书人参与到各行业中去,这实际上是方镜儒和神景主导的,对知识阶级垄断环境的一次扩散运动。

        这场运动以方学的成功基本上算是胜利了,方镜儒在一开始就瞄准供需关系的关键。

        大曌科举,分为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三五年举行一次正科,一次恩科,每次科举取士不过三两百人。

        但大曌260年历史发展,从地方到中央,读过书,或者说会参加考试的读书人,至少有上百万,不下于数百万之多。

        这是什么概念,一万个读书人里只有三个人能中进士,朝廷需要的和产出大大不相匹配。

        最重要的是,读书人碍于封建礼法不能干别的,‘百无一用’是书生,这说法主要也来自于这种封建礼教,如果操持了贱业就无法在参考。

        方镜儒的方学,以古今不同之时势,支持发展,鼓励读书人去参与生产行业,并不在限制身份问题。

        由此‘方学’得到了巨大的支持,毕竟真正能一步一步考中进士,为朝廷所用的人是少数的,还有大批学子都有心寻求生存之法,他们只是不愿意失去读书人的身份。

        这件事情被推动后,很大方面的成就了方镜儒,在儒学上集大成者的不可动摇之地位。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