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最重视的是什么?

        1950年的时候,世界各地有多少华人?这个还真不好计算,可是无可否认的,在东南亚,华人无可辩驳的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些人大多来自于珠江三角洲和福建等地。他们为了躲避国内的战乱,通过国际港口香港和澳门,远涉重洋,移徙到东南亚各地。除了这里,还有遥远的美国檀香山、澳洲。中国移民及其后代在世界各地城镇聚居,形成自成一体的华侨社会。

        亲带亲,友带友,由宗亲或同乡牵引出国,连锁式互相提携的移民形式造成同乡同族聚居同一地区的现象。如泰国、柬埔寨以潮州人为主,菲律宾则以漳泉人为主,北美以广府珠江三角洲人为主,檀香山以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人占多数。与此相关,华人的职业分布也往往带有地域性。亲友相帮共谋生计下的华侨,其职业分布往往是以方言群为主要聚集的,如20世纪旧金山的进出口行业全部被三邑侨商所垄断。

        中华传统文化随着同乡同族聚居城镇的分布而移植异邦,并形成独有的特色。中国传统社会的同乡会馆、同业商会等民间组织也移植过去。以地缘纽带维系的同乡会馆、以血缘纽带维系的同姓宗亲会、业缘关系组成的行会与商会,以及各种宗教组织、慈善组织甚至秘密组织,普遍存在于每一处华侨聚居区。这些社团的活动能量和社会作用,远超过于中国本土的同类组织。客居异国,人地生疏,华侨谋生有赖于同乡同族之间相互提携,守望相助。华侨面对的通常又是种族歧视的世界,而贫弱的祖国无力保护,华侨唯有抱成一团。

        作为所在国的外侨组织,在华侨与当地民族尚没有密切融合甚至是相对独立的情形下,华侨社团成为内部自助自保的具有一定自治性质的组织,华侨的生老病死都与侨团紧密相关。在新客华侨远涉重洋初抵异域时,侨团是他们的落脚点和中转站;侨团负责为之寻找、联系工作以资谋生。华侨之间出现矛盾由侨领调解和仲裁;华侨子女稍长送入侨团建立的义学和其他华校;病倒了有自己简陋的医院;生计无着时有慈善救济;身死异地,葬入义山,或运回故乡。如美洲的苦力华工遗骨。,侨团组织船只千里迢迢运回故土安葬。在20世纪美国华侨社会中,会馆是权力机构,负有保护照顾同乡的责任。移民初抵,侨团派人接应到会馆登记注册,并暂时安顿下来,等待找寻、安排活计,淘金热期间还贷款资助乡亲前往矿区。回乡之前,也要经会馆查实已经偿清债务。侨领则极类似于中国基层社会的乡绅。在传统中国,科举及第、官品高低、土地的多少是人们社会的位高低的表征,乡绅是农村社会的无冕领袖。在华侨社会,官品、科举都与之遥远,唯有财富成为社会地位的标尺,商人遂成为桥领,他们的作用比传统社会中的乡仲更大,在某种程度上兼为华侨自治社区的“父母官”

        会馆是华侨社会的中枢,严格说来是华侨社会中各地域利益集团的组织,从而表明华侨社会自成一个矛盾纷呈的社会,并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土著社会。

        如果华侨分散于土著人口之中,融合于土著社区,华侨之间没有利益冲突,就难以发生频繁的有组织的内部争斗。华侨华人方言群之间的这种矛盾,盘根错节,直至今日也没有完全消失。华侨社会与当地主流社会隔离的相对独立性,使移植异域的中华文化得以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

        华校普遍兴起,讲授四书五经,灌输中国传统价值观念。1902年开始创办中华学堂,除讲授现代新学外,其办学宗旨仍然是:孝、悦、忠、信、礼、义、廉、节。现代化学校从此逐渐增多,各地华校创办者都希冀:“他日斯文蔚起。人人知周孔之道,使荒取遐域。化为礼义之帮。”华校一直处于中国政府教育部的间接控制之下,至二战前趋于鼎盛,二战之后更达到高峰。华文报刊自19世纪后期率先在海外出现,至21世纪上半叶,东南亚、北美等地大量涌现。它们自视为中国报纸之列,报道祖国事件,关心中国政治,宣传中国文化,它们在维护中国认同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维新派与革命派,都以侨报为阵地,大开笔战,展开激烈的论争。强烈的中国政治色彩主导了侨报,增强了华侨“中国人”的意识。

        但是,不管怎么论争,在他国混的再好,再有名望,华侨都自视为飘零的过客,祖国和故乡才是他们的终身寄托。即使客死番地,也想托骨归乡,不能遗骨异地。否则就觉得背弃祖宗庐墓,数典忘祖。

        所以,当林子轩的话依托香港各大报纸,还有胡文虎这个在东南亚影响力巨大的“报业巨子”麾下的十几份大报的宣传,传到南洋乃至欧美等国家的华侨华人聚居地之后,立即就引起了一场共鸣!

        突如其来的共鸣!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读书族小说网;https://kpc.lantingge.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