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朱子龙在外地试点时,就自己带人来看。先选一批有意思,有思想,有些许多真能力的旧读书人,中的一些另类出来,让他们中举。

        这样,以后再扩招时,不管那一省都有不少人中举,这面子上也说的过去,总不会让人说自己是给了自己人漏题的。

        而叶之秋,这种有个性,学习偏门,实用类的读书人,恰恰就是在这种时候,入了朱子龙的法眼。

        这就是命也!

        试点恩科的院试还要几个月,朱子龙拿着中选的名单,回到了京师。

        皇后看过名单后,很认真的问:“国公爷,以前的科举制度不好么?为什么要改变呢?”

        朱子龙笑的行过礼,答:“以前的科举制度不好么?臣要说的是,真不好。就算是内阁诸臣在这里,臣仍然会这么说。当然,可能会婉转一点的说。”

        “为什么不好?打个比方吧,万事万物,从实际出发来讲。先讲这个读书的时间:一个读书人要从一个童生考到进士,话费的时间怎么也得二十年吧?假定这个人从六岁开始读书,到三十岁中进士,这就算是比大多数人快的了。”

        “二十年死读八股,四书五经,固然是合圣人之意,却远离国家治国之本。等这些人做了官,他除了四书五经,其他的东西知道的都不多。甚至于对田地之术,人心之术,算数之学,样样一恰不通!”

        “从最小的县令一官说起,看似官职不大,但要管理的东西可太多了。税收、断案、教化地方、兴水利、修桥铺路,田地桑种,治水,教育,这些东西,四书五经教过他吗?八股文教过他吗?做为一个地方官,掌握了一个县的最高权力。却什么都不懂,一切都要现学,他能把这个县管好么?”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