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李邦彦已经回到了京中,在他面前之人,则是耿南仲。

        “李公可知这秘密认购者是谁?”耿南仲低声道。

        李邦彦心念微动,然后指了指天空:“那一位?”

        “正是,不过出钱的却是朱勔,朱勔这贼子,有负皇恩,在东南大肆搜刮,当真是罪该万死!”

        耿南仲口中这样说,心里其实在想,你李邦彦也好不到哪儿去。

        但这话他只能想不能说。

        经过皇城司之争后,耿南仲很清楚,赵楷的势力虽损,但圣眷未失,太子赵桓的储君之位,仍然岌岌可危。所以他必须找外援,但是最好的外援周铨,他却有些看不上——若真有了周铨相助,太子续位之事就是十足的了,最大的定策之功是周铨的,他耿南仲能得到什么好处?

        而且,太子本人对周铨也很厌恶,比起赵佶来说,太子赵桓性格要古板得多,根本看不上周铨的那些新鲜玩意,在耿南仲等人影响下,赵桓认为,好的皇帝一定要生活简朴,奇技淫巧之物,只要不能正人心提道德,于国于民,都无益处。

        曾有人拿水泥为比,说水泥有助于城防工事,抵御外敌,赵桓当时的回应是:只要人心得正,仁义得行,道德不失,自然众志成城,不需要坚城利器,也足以自守。

        从儒家角度来说,这当然是正确得不能再正确的大道理,但这世上的大道理,也往往是大废话。

        既然不能找周铨,朝中有份量的官员,在储君之争的问题上大多保持着中立,而皇宫中的内侍,则根据赵佶的喜好,大多偏向于赵楷。这种情况下,耿南仲便将目光投向了得到赵佶宠爱、现在权势还不是很大的一批人,这其中李邦彦便是代表人物。

        故此这次李邦彦回京之后,他迫不及待,就秘密约李邦彦相见。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