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这句话概括了文人的矛盾心理,文人为什么矛盾呢?因为他们既想“得”但又不想“舍”,因为有心无胆。纵观古今,造反起义都是发生在当朝制度僵化,底层人们无法生存或生存艰难的时候。

        造反起义,说穿了就是一场人生豪赌,造反起义又与自身本钱有关。本钱特大的敢赌,一无所有的也敢赌。豪族敢赌,是因为本钱大,输得起。流氓敢赌,则是因为没本钱,输不怕。同时造反起义也不是一蹴而就,先是有一小拨人作为先行者,这一类通常是炮灰,很难坚持到最后,这一小波人主要是底层人们,风向暂时不清晰,豪族和文人前期是不会加入的。

        等到造反起义成为一股风潮后,所有的人都受到冲击,但凡有此类机会时,真正一无所有的无产者马上就会行动起来,因为本来就一无所有,所以没什么害怕失去的。怕死?笑话!谁不会死?不就是死无葬身之地吗?本来就买不起棺材,还何惧死后能不能安葬。身败名裂吗?本来就没有名,趁着机会或许还能在历史上留个影。不得好死,千刀万剐吗?活都活不下去了,还害怕什么不得好死?

        文人可就三思而行了,文人都是聪明人,聪明人遇到事情,往往想法比较多,想得也比较细。等他把所有利益都想明白了,机会也过去了。即使还有机会,他们也不会带头造反。为什么?因为文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产者,他们是有产阶级,比豪族少,比流氓多,不多不少,处在中间很是尴尬。

        要他们拿这点小本钱去豪赌一把,舍不得也豁不出去。从他们出生开始读书时灌输的思想就是“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出仕才是他们的终极目标。这种思想禁锢了文人造反,除非是真的没有退路,才会把自己卖给造反者。治世,则仕于朝;乱世,则仕于野。挑头造反,则不可能。

        扯远了,说回正题。明朝之所以以文制武,说穿了就是朱元璋害怕手底下的武将会学自己造反,而后龙袍加身,所以朱元璋坐稳天下后,就开始清理武将,相较于其他朝代,朱元璋的手段较为激烈,这和他的出身有很大关系,小农意识不懂得权谋,也不懂得看透事情本质,所以明朝今日的局面,有很多的事在朱元璋时代就埋下了祸根。

        仇钺有些闷闷不乐,似乎很介怀朝廷的做法,只是他位卑言轻,无法去改变现状。于是对于埋伏鞑靼的兴趣骤减,心里想着你们自己去折腾好了,我守好自己一亩三分地就行。

        王守仁并未留意到仇钺的心理变化,只当他是累了,于是温和的说“仇指挥若是累了,就先去休息吧,等我拟好作战计划再与仇指挥商议”。

        仇钺挥挥手告别,回到自己的住所越想越是憋屈,妻子仇氏看到他这模样,还以为军营练兵发生了问题,安慰他到“夫君,士兵难教,夫君多耐心就是了,用不着生气。这些士兵都是自始至终跟着夫君的,就像兄弟一样,兄弟难免争论呢,夫君作为指挥,心胸应该开阔些”。

        仇钺一听,闷气犹如浇了油,更是火冒三丈,“妇道人家懂什么,我那帮兄弟我还不知道么,我需要生气么?我看不过眼直接就操练他们了”。

        妻子仇氏被骂的莫名其妙,垂下头沉默不语,仇钺看了又很不是滋味,叹了口气说“夫人有所不知,我并不是因为士兵的事情。而是因为憋屈,我想不明白朝廷为什么要千方百计的防着我们这些武人,让那些不懂兵事的文官坐在我们头上指手画脚,真的是很憋屈,还不能说,只能自己生闷气了”。

        妻子仇氏还当是上头来人顶了仇钺的位置,脱口而出“那上头来人顶了夫君的位置,夫君当何去何从?这指挥同知不是说世袭的吗”?

        仇钺摇头说“不是上面来人了,唉,怎么说呢,也可以说是上面来人了。朝廷新成立的一支新军,类似神机营,专事进行新式鸟铳。带队的将领听说是前年的新科状元,父亲是朝中大员,呵呵,一个新科状元竟然能委任为新军将领,真是笑话,朝廷这是把战事当儿戏吗?还有更奇葩的,我们陕西原来有一个督学,叫杨一清,听说竟然被朝廷委任辽东总督,一个督学的文官竟然领兵作战,朝廷岂有不败之理,我现在算是明白了,为什么朝廷每每都敌不过鞑靼,原来就是这些人在作怪”。

        吓得妻子仇氏赶紧捂住仇钺的嘴“夫君别瞎说,这可是要砍头的。算了,咱们过好自己的日子,朝廷那些事也不是我们能过问的,江山也不是咱家的,我们做好分内之事就好了,何必置气呢”?

        仇钺叹了口气,如果真如妻子所说,自己又何必为朝廷拼命呢?不就是因为自己的心还向着朝廷吗?从儿时起,耳边听到的就是男儿当建功立业,报效朝廷,光宗耀祖。现在的情形是自己空有一身武艺和报国之心,却无处安放。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