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室与国公府的联姻并不会因为这点小事有什么波折,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何况还有天子赐婚,这世上恐怕唯死可阻。

        朱元章抖了抖肩膀道:“行了,咱爷俩该干活了,中书省积压的奏章可不少。”

        “诺。”

        朱标走到自己专属的小书桉后坐下,一个小太监奉上研磨好的笔砚,另一名捧来厚厚一摞奏章,并小心的翻开伺候。

        朱标凝神静气,然后附身专心批阅起来,首先就是户部奏今岁天下垦田二十三万三千九百八十顷有奇。

        农为国之根本,朱标对每年新开垦之田的数目都是有印象的,这显然是逐年递增,记得洪武二年是四万二千一百三十五顷,洪武三年是十万六千六百六十二顷,可见大好之势。

        朱标让小太监将这份奉送至御前,老朱看过后果不其然脸上也绽放出笑容,他们父子俩勤勤恳恳总算是有收获了。

        户部另奏以于南京朝阳门钟山之麓,种桐、棕、漆树五千余万株,岁收桐油棕漆,为修建海船之用。

        工部左侍郎上书曰“磁州临水镇产铁,元时尝于此置铁冶,炉丁万五千户,每年收铁百余万斤,如今废置,不如遣人委官重新整治开炉。”

        朱标心中还在思量之时,下一份奏章竟是工部右侍郎的,其言重新开炉采矿“利不在官则在民,民得其利则利源通而有利于官,官专其利则利源塞而必损于民,而且各冶铁数尚多,军需不缺,若再开采,必然扰民”

        显然他们在工部是对于此事是有过争论的,或许是出于公心,也或许是出于私怨,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也就代表了工部两种派系,保守及进取。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