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娘看见女儿懂事,心里安慰,又搂了她劝:“宁姐儿要守孝才穿得素,你还在攒嫁妆呢,这些做的,往后都要抬到夫家去,四十八抬箱子插不进手去才是好的。”她自个儿成亲连压箱钱都无,如今轮着女儿,哪里肯委屈了她。

        蓉姐儿急急跟秀娘使眼色,宁姐儿扑哧一声笑出来,走上去给她挑了一匹蜜合色织金线合欢的料子,比到她身上:“这个做裙子定然好看,上边拿颜色重的压一压,外头如今都时兴六幅裙了。”

        秀娘喜欢她大方不作态,又怜惜她小小年纪就知道进退,吩咐柜上又给再做了几身,也好有个替换,又拉了她的手:“晓得这事你不好开口,你娘又病着,我已是吩咐了人,就在栖霞寺作法事,清明前便往寺里去。”

        宁姐儿正要谢,秀娘拦了她:“也不独你家,也给蓉姐儿故去的奶奶做一场。”

        王老爷的一直不见大好,医药不知道用了多少,还是时好时坏,夜里又发起梦来,早上一醒就请了儿子过去,说要回乡。

        他人不在泺水,朱氏头几月还松快,后头便咂过味来,没了王老爷,甚样事体都做不成,满以为他等个半年也就回来了,转眼又过了年,他若再不回来,桃姐儿该怎么发嫁。

        朱氏在泺水名声不好,桃姐儿婚事艰难,朱氏又给媒人立了个白身不嫁的规矩,从及笄拖到十六,王老爷自江州回到泺水,亲自挑了个殷实人家,给桃姐儿定下亲事来。

        那边已经在催,十七在如今算是正当年,泺水因着丝坊绸坊兴起,哪家不想把能养家的女儿多留着几年,婚时越拖越晚,原是十五,如今便是十七八也没人说嘴,又有甚个好说,那蚕娘织娘,进门就是带财的。

        桃姐儿又不一样,她既不纺丝又不织绸,还叫别个等着,那家里便不乐意,王老爷从县丞位上卸了下来,茶早就凉了,哪里还等,信自泺水寄到了金陵。

        朱氏只当王四郎把信全按下不表,这一回便做了一件厚厚冬衣送去,把那信缝在衣裳里头,王老爷穿起来时才觉出里头有东西,一摸簇簇作响,拆了线一看是一封信。

        这倒是小人之心,那头来的信俱是直送到王老爷屋里的,他拆开一看,宝妞都已经定了亲,眼看着要发嫁,桃姐儿可不能再等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