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设计目标定的很高,要求有4500公斤的武器挂载重量,有900公里的作战半径,设计性能要超过米格23……
而且准备使用国产化的涡扇发动机:涡扇-6(WS-6),但是涡扇6的研发遇到的困难超乎想象,始终停留在了原型测试阶段。
过高的设计目标,再加上涡扇6进度的拖累,都让整个项目变得进展困难。
而可变后掠翼这种设计,对于材料和工程能力的要求,对于当时的中系而言还是太高了。
完成的强6原型机,可变翼盒的重量比米格23重了12%,机体整体也大幅度超重,无法实现设计目标。
八十年代中期之后,由于军方认为可变后掠翼布局,并不是将来作战飞机的主流了。
同时八十年代末歼轰7完成,某种程度上覆盖了强6的作战需求,于是强6项目最终下马了。
现在许星辰也有了歼轰7,还有了多次魔改的强5重制版,对于强6同样没有太强烈的实际需求了。
但是在短暂的犹豫之后,许星辰把米格23放进了逆向工程列表,然后把强6项目拉进了科研列表。
许星辰准备在不占用太多资源的情况下,把变后掠翼的强6搞出来,哪怕摆着好看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