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言之,若是少吏出仕。只有一步步升任“功曹”后,方可升任一县之长。

        当然,郡县之下,亦有少吏。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皆秦制也。”

        甚至一亭之内,亦有诸多斗食小吏。

        升迁之路,皆雷同。

        换言之。大汉吏治,乃分官、吏两个层级。

        二千及冠者,凤毛麟角。能三百石长吏出仕,亦为人所羡。众多斗食小吏,才是治政之基石。故称“吏治”,而非“官治”。

        试想。若无一个公平的升迁之路。对吏治根基的破坏,是何等恶劣。有道是万丈高楼平地起。根基不稳,上层建筑又岂能稳如泰山。上层不稳,社稷又如何能稳。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便指积少成祸。

        蓟王将官员升迁,公之于众。又让刺奸贼捕,闻风奏报,便是此因。

        好与不好,民心向背。

        多简单。

        公示时,不仅限于官舍。悬扁闾里街衢,张贴布告栏内。甚至若升长吏,还需张榜在就任之县境,城门、亭舍、邮驿各处。以供民众观瞻评断。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