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如此,张甯亦不推诿“张甯自当恭候。”

        “如此,甚好,甚好。”二老终于释怀。

        送走二人,张甯一时心绪难平。环视院中一草一木,又见庐中一物一什。不由得神游天外。

        所谓孤掌难鸣,独木难支。

        先前。众皆以为,时任冀州刺史,八厨之王芬,乃是受平原术士襄楷,妖言蛊惑。行大逆不道,骤然发难,将先帝困死于晾尸台上。如今看来,党人早就与神上宗师合谋。

        甚至,许攸暗通曹操时,党人便已定计假合肥侯名号,暗中行事。不过是借曹操之口说出罢了。

        再思,往来密信。之所以能骗过朝廷鹰犬,乃至连先帝亦深信不疑。正因无论书上落款,还是临摹笔迹,皆出合肥侯相,胡毋班之手。方能以假乱真。或许,合肥侯之落款,便出朝廷所铸真印,亦未可知。

        神上宗师与太平道结盟,张甯亲身经历,自然知晓。然自从隐居林虑山中,神上宗师又与何人为伍,远在幽冀的张甯便不得而知了。

        事实上。能与郭亮、董班等残余党人相识,还需另说一人。

        杨匡,兖州陈留人,字书康,又名章。历任蕲春长、平原令,官至太尉掾属。

        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大将军梁冀擅权,诬太尉李固、大鸿胪杜乔,先后逮捕二人,下狱致死。又暴尸于城北夏门亭外示众。梁冀下令曰“有敢吊唁者,加其罪。”

        时,杜乔掾属杨匡,已去职返乡。闻此事,悲号哭泣,星夜奔赴洛阳。穿戴以前官服,自托为夏门亭吏,守卫杜乔尸身,驱赶蝇虫,长达十二日。后被识破,“都官从事(司隶校尉佐官)”捉拿杨匡上报,梁太后赞其忠义而不怪罪。杨匡遂鈇鑕(腰斩刑具)加身,冒死上书,乞李、杜二公骸骨。太后许之。此时,李固尸身已为董班等人收葬。于是杨匡护送杜乔灵柩,归葬故乡林虑。后隐居林虑山中,终身不仕。

        时京师有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大意是说,正直高士如李固,曝尸路旁,下场悲惨。而邪曲谄佞如胡广,反倒封侯拜相,极尽荣华。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