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考生倒不一样,他竟然把当今天子和以前一位朝代的明君做类比。立意一下子就升上来了,而且通篇读下来,毫无谄媚之感,只让人觉得是发自肺腑。
那国子脸主考官的脸色缓和许多,“倒也不是无可救药。”
因为情绪缓和,他再去看这名考生的经义和策论,发现对方作的回答倒是蛮符合他的喜好,比起诗赋的不出众,对方答经义的文字居然是词藻华丽,晃眼一看是让不喜这些文风的人,有泛泛之谈的感觉,但是若是稍微琢磨,又能看出不同。
而关于策论,主考官思索一番,发现几条小建议不显,但是若是运用到实际,有很大的操作性。
“勉强算个不错的苗子。”国子脸主考官捋了捋胡子道。
而那道“申商助国否”,这考生先是说了一个国家的管理,必须要有法律支撑,所谓,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先是肯定了这一点,任谁也挑不出错。但是话锋一转又道法理之外,亦有人情。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举例历史上的有名事件来证实,可谓言之有物。
不得不说,这确实挠到了主考官的痒处。
当然,他也不是事事满意,有几道题,这考生答的就不附和他的心意,但是也挑不出大错。反正就是看着不得劲儿。
他沉默不言,再回头去看这考生第二场的诗赋题,更糟心了。
另外两位主考官笑道:“虽是有些小瑕疵,但到底瑕不掩瑜。”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