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虽然在後世一般被统称为皇权的巅峰期,但事实上明朝的皇权高度远远b不上清朝,哪怕废掉了宰相这个职位,权力上依旧会受到内阁的限制。

        其中内阁限制皇权的最强大武器,就是封驳权。

        简单点来说皇帝想要合理合法的发布一道圣旨,然後交由下层衙门来执行,就必须走票拟批红的流程,公文上面加盖一道由内阁首辅掌管的文渊阁大印,再交给六科给事中审核。

        如果没有经过内阁的票拟并且盖上文渊阁印,并且绕过了六科给事中审核,直接下发到执行衙门的话,这种旨意就不合法叫做中旨,底层官员可以选择不执行,让圣旨成为“废纸”。

        当然要是内阁大臣们觉得皇帝圣旨太过於离谱,下发到执行衙门简直就是祸乱朝政,直接就内阁票拟阶段给打了回去,这就算是使用了封驳权。

        另外除了内阁拥有封驳权外,六科的给事中同样拥有,这就是为什麽科道言官在明朝地位崇高的原因,想想看可以随便“喷人”不负法律责任,还可以驳回皇帝下发的圣旨,地位能低到哪里去?

        不过正常情况下,内阁首辅使用封驳权是慎之又慎,毕竟这种级别的高官跟皇帝关系是无b亲近,只要不是原则X的对立,何必冒着得罪皇帝毁掉仕途的风险,去把圣旨给驳正封还回去?

        不如跟皇帝面对面的聊聊,客气的商讨下圣旨哪些方面不合理,双方各退一步就过了。

        明朝历史上面只有嘉靖朝时期的首辅杨延和,选择在“大礼议”事件上面跟皇帝顶牛,连续驳回了嘉靖皇帝几十封圣旨导致内阁运作瘫痪,最後只能辞职把自己头顶乌纱帽给顶没了。

        从此之後,明朝文官的脊梁骨也差不多被廷杖给打断,内阁再也没有使用过封驳权了。

        封驳的诏书被退还回了司礼监,另外一边沈忆宸从乾清g0ng退了出来,他已经在托孤大臣一事上面,达成了与景泰帝朱祁钰的协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