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村曾经是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落,土地不多、位置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民来讲也实在是不算好。

        官道太近,水源太远,马踏青苗的事情实在是太多,灌溉农田也基本靠老天爷下雨。

        村落里的人温饱看天,这让衙门催税的官吏有时都不忍多看他们一样,甚至建议过他们就弃了这几亩薄田,另谋出路。

        这样的情况,直到现在的老村长上了任才有改变,开发畜牧,把官道当成自家的摇钱树,鼓励村民提供住宿,上路旁卖茶卖物。

        甚至裁剪一些不在好看,但扎实耐用,不怕脏的衣物、袋子,作为在这里落脚住宿、吃喝花销的赠礼。

        而在这些赠礼上绣上不起眼但精致好看的刘家村三个字更是那不得不提上一嘴的妙手。

        这让来往商客游人无形中加深了对这里的印象,使得刘家村在这几十年间飞快的发展起来。

        在特意请书法大家写下的刘家村三个字的牌坊之下,最终形成了这几十户,三百余人的大村落。

        因地制宜、第三产业发展、商标……

        坐在马车上看着这颤颤巍巍牙都没剩几颗的老村长,李平凡纳闷的听着这老人讲述自己的奋斗故事,实在是觉得这货太像自己的老乡。

        看着老人一边感慨的怀念自己年轻时的峥嵘岁月,一边喂绵儿带回来的那个小女孩吃点心,李平凡终是忍不住的开口试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