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斋舍也好,初高级军事指挥学堂也好,除了培养、提高各级军将武吏的军事指挥能力外,更为重要的是为京襄各级军将武吏提供了进行集体生活的空间跟机会……

        大越立朝以来,长期实行的是以文御武、以文治武,将庞大的军队分拆开来,依附于层次分明的文官体系组织运转。

        现在诸路防区,将文官体系从军队之中排除出去后,顾氏、高氏原本就是将门世家,主要依赖于嫡支系子弟及家臣部将组成各级指挥机构,掌握军队。

        葛伯奕(葛钰)、刘衍虽然也是将门出身,但在之前的战事里,葛氏、刘氏受到惨烈的打击,嫡支系子弟存世不多,但关系维系较久、较深的家臣、部将群体,则成为他们掌握军队的中坚力量。

        杨麟(杨祁业)、韩时良根基要更浅一些,但他们在汴梁沦陷之前,就已经是都指挥使一级的高级

        武将,而且在汴梁沦陷时,他们核心部众都没有受损,之后都在核心部众的基础之上扩编兵马,因此对军队也有较好的掌握。

        邓珪以及张辛等部指挥体系基本上都是在建继帝襄阳登基之后新搭建出来的,就更没有什么根基可言。

        因此绍隆帝登基之后,轻易就将张辛等人的兵权解除,而邓珪不得不选择依附顾藩,还第一个站出来献上驻戍分置之策,才得以率部入驻淮东。

        然而这几路兵马还共同存在一个难以忽视的缺点,那就是中高级将领与中下层武吏之间是严重脱节的。

        诸部都将以下的中下层武吏,基本上都是以宗族乡族首领为主,与军队高层缺乏直接的联系与纽带。

        这主要是由当前兵卒招募的形式所决定。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