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健和谢迁接连替弘治皇帝说话,这周经依然不依不挠,一副今天你要是不把这2万两银子给我,我就不罢休的气势。

        当然从他的话中也可以知道,在明朝,文人掌控一切,在关系国家安危的军事上面却是不断想法设法的削减开支,不断打压武将勋贵,他这个户部尚书逮着机会就想办法减少军费开支。

        这也是明朝军队战斗力直线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土木堡之变后,文官彻底掌握了朝廷的话语权,掌握了兵权。

        为了进一步打压武将和勋贵势力,这些文官们可谓是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削减军费开支都不过是最常规的手段罢了。

        以前明朝军队的兵权是归属皇帝,这军费开支也是皇帝说了算,所以各个方面都有保证,从武器制造到军队的方方面面等等都有保证,在土木堡之变之前,明朝的军队战斗力非常强大。

        时不时都还可以去草原上面逛一逛,将鞑靼和瓦剌杀的北逃千里,俯首称臣,可是在土木堡之变后,局势就立刻反过来了。

        尽管于禁在土木堡之变的时候守住了京城,护住了大明的江山,但是这兵权也彻底被文人掌控,后面的皇帝都没有将兵权全部收归到自己的手中。

        文人掌权,打压武将勋贵,削减军费开支,没有足够的经费,这打造出来的武器越来越差,以前仗以横行天下的神机营火炮、火铳炸膛太过厉害,以至于士兵们宁可拿着刀和敌人拼命也不愿意使用火炮和火铳。

        再加上当兵的待遇越来越差,特别是弘治朝改‘开粮纳中’为‘开银纳中’,盐商只需要向朝廷缴纳银子就可以获得盐引,不再需要运输粮食到边镇才能获得盐引之后。

        整个明朝的边镇系统就开始彻底的崩坏,边镇军队很多时候连饭都吃不饱了,商屯荒废,边镇军需紧张,无法得到保证,在明朝后期,直接让明朝陷入了更加可怕的财政危机。

        当然,现在这种危机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周经这些文臣依然还在不断的想方设法缩减军费开支,构造他们梦想中的以德治国,以孝治国的儒家理念。

        “这2万两银子就从内…”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