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年(光绪二十二年)十月,孙中山在英国伦敦曾被清公使馆诱捕,经英国友人康德黎等营救脱险。此后,孙中山详细考察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义理论,三民主义思想由此初步形成。一七年(光绪二十三年),孙中山赴日本,结交其朝野人士。

        一九零零年(光绪二十六年)十月,派郑士良到广东惠州(即惠阳)三洲田发动起义。义军奋战半月,开始颇为得手,后因饷械不继而失败。戊戌变法以后,因日本友好人士的斡旋,孙中山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谈过合作问题,但因改良派坚持保皇、反对革命,合作未能实现。

        一九零四年(光绪三十年)十一月,孙中山重抵檀香山。二十多名华侨青年接受他的倡仪,举行会议,成立了兴中会,选举刘祥(商店司理)、何宽(银行经理)为正副主席。孙中山起草了《兴中会章程》,强调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严重性,规定以“振兴中华”作为立会的主要宗旨。他还起草入会的秘密誓词,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的革命主张。

        这是中国第一个以建立新制度为目标的民主革命纲领。兴中会成立后又在夏威夷一些地方建立分会,会员增至百余人。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兴中会曾组织会员进行军事训练,向爱国侨胞募集资金,以为反清武装起义作准备。

        一九零五年(光绪三十一年)在比、德、法等国的留学生中建立了革命团体,在此期间也与国内的革命团体和革命志士建立了联系。八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

        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孙中山派人到国内外各地发展组织、宣传革命。他自己也在一九零五至一九零六年间赴东南亚各地向华侨宣传和募集革命经费,在一些地方创立同盟会的支部。

        他广泛传播民主共和思想,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反封建的革命。从一九零六至一九一一年,同盟会在华南各地组织多次武装起义,孙中山为起义制定战略方针,并在海外奔走,为起义筹募经费。

        在一九零七年(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镇南关起义时,孙中山还亲临前线参加战斗。虽然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但他仍领导革命党人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英勇战斗。一次次给封建统治以沉重打击,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特别是一九一一年(宣统三年)四月二十七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在全国引起了巨大震动。

        一九一一年十二月二十日,孙中山经香港归国,胡汉民、廖仲恺等乘兵舰到港迎接。

        胡汉民力劝孙中山留广东,整训军队,举兵北伐。然后“实力廓清强敌,乃真成南北统一之局”。

        孙中山坚持前往沪、宁,主持内外大计,说“我若不至沪宁,则此一切对外大计主持,决非他人所能任”。又说“今之大患即在无”。

        十二月二十五日,孙中山到上海,受到热烈欢迎。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