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当前局势有政府总比无政府好,陆徵祥组阁还未成,未经考验,无从分别其好坏。

        (三)陆徵祥叙其生平不赌博不做生日,正见其人不矫饰不欺人。

        袁世凯事后听说此事后,明确表示即使不擅长演说,“亦不见得不足以担任总理。俾斯麦一到议会便面红耳赤,然俾斯麦却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

        强调指出“陆徵祥在参议院获得七十四张同意票,今若因一席谈话便推翻其总理,则当日之七十四张同意票岂非盲举。”

        尽管袁世凯和部分参议员有上述主张,但第二天参议院开会,陆徵祥所提的内阁成员名单交由参议院表决时,多数议员们因不信任总理,一口气把陆徵祥所提的六位阁员名单全部否决。

        陆徵祥还未过上国务总理的瘾便先尝到当总理的苦头,久在国外温文尔雅的陆徵祥什么时候见过这样的阵势,吓得称病住进医院。其实也是无脸见人。他住进医院后,抵死也不肯出来。

        自参议院否决了陆内阁新阁员名单后,同盟会的议员们认为袁世凯的“超然内阁”路线走不通,于是大家又唱出“政党责任内阁”。

        有一派人主张由宋教仁组阁,亦有主张由黎元洪组阁,还有人主张由同盟会和统一共和党联合组阁。另有一派则主张由蔡锷组阁,因蔡是统一共和党人,而其主张又和共和党接近。同盟会对蔡亦引为同志。蔡锷出来组阁,同盟会和统一共和党都会全力支持,共和党亦无从反对。

        当组阁问题正在酝酿时,国际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日俄同盟条约》签订,过去日俄对立,在侵略中国行动上互相监视,于中国是有利的,这是李鸿章外交上的大原则。日俄同盟,联成一气,可以同心协力瓜分中国,于中国是大不利。

        另一事是英国宣布在西藏有绝对自由行动的权利。由于这两个外交事件的刺激,使陆徵祥组阁化险为夷,因陆长于外交,正符现实需要。

        同时参议院中部分议员亦认为应该委曲求全,其他如孙毓筠则认为总统可以解散参议院,与其无政府,不如无参议院,北京各报亦赞成孙毓筠的提议。

        孙毓筠(1869年—1924年),原名多琪,字竹如,号少侯,又号夬庵,安徽寿州人,民国政要。一九零六年东渡日本,加入同盟会,任总部庶务部干事。一九零七年回国,策动新军起义,事泄被捕。武昌起义后获释,被任为浙江联军总部副秘书长、安徽都督。后赴北京,任临时参议院议员、约法会议议长、参政院参政等职。一九一五年参与发起筹安会,拥袁复辟。一九一六年七月被北京政府通缉,后被赦免。一九二四年应邀赴河南军务督理胡景翼处,后客死于开封。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