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既然宣称筹安会“可视为学人研究,倘不致扰害社会,自无干涉之必要”,“根据言论自由之原则,政府无从干涉”。那反对筹安会的主张,政府当然也同样“无从干涉”。

        毕竟是民国初建,那是个难得的思想活跃时期,无论赞成共和还是反对共和,无论赞成恢复帝制,还是反对恢复帝制,都可以发声,都可以见诸于报端。

        在筹安会鼓吹反对共和,复辟帝制时,也有大量的声音和文章对其进行抵制和驳斥。

        汪凤瀛有一封《致筹安会和杨度的论国体书》,曾传诵一时。

        汪凤瀛,字志澄,号荃台,出生苏州元和汪氏家族,父亲为汪亮钧。

        早年曾就读于江阴南菁书院,师从大儒黄以周。

        光绪十一年(1885年)被选为乙酉科拔贡。光绪十七年(1891年)随哥哥汪凤藻一同出使日本。

        光绪二十年(1894年)回国,以知府分发湖北。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起,出任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的总文案。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起又任洋务文案。他还曾任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提调。此后又担任过常德知府、武昌知府及长沙知府。

        他与兄弟汪凤池、汪凤藻、汪凤梁皆为清末知府,时有“一家四知府”之称。

        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请他出任政府高等顾问。民国三年(1914年)任高等文官甄别委员会委员。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