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之他又有实际的财政大权,曾经让财政专家的熊希龄总理难堪,使杨度和杨士琦的交通总长先后流产。

        因此,当时的北京官场,如果走不通梁士诒的路,做官是很难有大的前程。

        但是,所谓树大招风。梁士诒的势力是很大,但招来的反对的势力也不能小视。当时的北京官场上几乎尽人皆知,梁和两杨势不两立;两杨既是杨度和杨士琦。

        杨士琦(1862—1918),字杏城,清同治元年(1862年)生于淮安府山阳县,杨士骧之弟。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报捐道员。十一年,捐指直隶试用,其后十余年一直总办关内外铁路事宜。

        光绪二十五年,杨为两广总督李鸿章重用,与兄杨士骧同赴广州效命。李鸿章重回北洋大臣之位,杨氏二兄弟同回北京。此间,与庆亲王奕劻及袁世凯过往甚多。

        翌年,曾致书袁世凯主张镇压义和团运动,并担任李鸿章与八国联军议和中的联络员。

        光绪二十七年,李鸿章死后,杨转而投靠袁世凯,任洋务总文案献,成为袁“运动亲贵,掌握政权”的马前卒,持续十数年受宠不衰,被袁视为心腹,且素称“智囊”。

        据说当约法会议成立时,袁世凯本来是打算把议长一席给梁士诒。

        杨度却在一旁淡淡地说了一句“燕孙是国民党首领,国民党支部遍布全国”。

        袁马上脸色沉重地说“他不合做这事。”

        杨度这一支暗箭恰巧报了熊希龄组阁时,杨拟任交通总长,被粱冷冷地向袁说“皙子对交通外行”,便把交通总长的帽子打落了的旧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