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11岁时,父亲蔡光普不幸病逝。

        蔡光普的一生,始终把仁厚、与人为善、阔达作为他立身处世的准则和风范。在经营钱庄时,对于确有困难又特别需要者,即使达不到借贷的条件,也在可能的条件下也尽力给予照应。遇到有困难不能按期还贷者,则不忍索还。做生意不是做慈善,对于蔡元培父亲的做法,家里和店里的其他人常有非议,说他是“爱无差等”,但光普老先生依然痴心不改。与他有交往的人,都赞其是“持己接人,都要到极好处”。

        有一次,一个小店主因家遭变故无钱进货,在蔡光普的钱庄借了笔钱。因想多赚些钱进的货就多了很多,但销路不好,资金不能回笼而到期无力还贷。钱庄的其他人都认为这人失去还贷能力,主张把这个小店主的货收了,挽回些损失。

        蔡元培父亲坚决反对,说人家又不是故意,这样不是把一家人逼上绝路吗?

        人们常说,有其父必有其子,父亲的做人,对蔡元培一生产生重大影响。

        像蔡元培父亲这样的经营钱庄,家里会有多少积蓄?父亲的病故,使得蔡元培的家境急转直下。

        蔡家的亲戚朋友凑在一起商量,打算集一笔钱资助他家。但是,蔡元培的母亲非常要强,就是不肯要。她宁愿典押家产衣物、勤俭度日,也不依赖他人生活。母亲认为,这样做不只是给亲戚们减少了负担,而且还能培养孩子自强自立的精神与生活能力。

        所谓坐吃山空,靠不多的积蓄和典押家产衣物能维持多久呢?

        是天无绝人之路还是好人终有好报呢!过去那些欠钱庄钱的人,看到钱家困难,都想尽办法还钱。一次还不了就分多次,筹到一点还一点。特别是前边提到的那个小店主,隔一段时间就送来一些钱。有时实在没钱就从店里拿来一些生活必需品。

        这样一来,那些先前收不回来的贷款,现在反而转化成储蓄。这个世上,终究还是好人多些。

        每有这样的人来家里还钱,总要赞扬一番蔡元培父亲的为人,有人还会讲述一些关于父亲的一些不为蔡元培知道的故事,这往往是对蔡元培的一次熏陶和洗礼。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