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提出政治的改革的三个基本的要求:“第一,我们要求一个‘宪政的政府’,因为这是使政治上轨道的第一步。第二,我们要求一个‘公开的政府’,包括财政的公开与公开考试式的用人,等等。因为我们深信‘公开’是打破一切黑幕的惟一武器。第三,我们要求一种‘有计画的政治’,因为我们深信中国的大病在于无计画的飘泊,因为我们深信计画是效率的源头,因为我们深信一个平庸的计画胜于无计画的瞎摸索。”

        在《努力周报》第十二期的《这一周》时评中,胡适评论陈炯明所部围攻孙中山驻地事件:“我们并不是替陈炯明辩护;陈派的军队这一次赶走孙文的行为,也许有可以攻击的地方;但我们反对那些人抬出‘悖主’、‘犯上’、‘叛逆’等旧道德的作死尸来作攻击陈炯明的武器。”

        胡适的观点引起孙中山支持者的强烈不满,他们在《国民日报》上对胡适进行了抨击,有人甚至说他“丧心病狂”。

        这一年,胡适在政治上引起异议的还有面见溥仪的事情。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大清皇帝辞位后之优待条件》,末代皇帝溥仪因此得以深居宫中,继续着他的“皇帝”生活,虽然并非无忧无虑,但也逍遥自在。

        慈禧在世的时候虽然给紫禁城增添了电灯、钟表这些西洋玩意,甚至还修了一个小型的铁路,但是直到溥仪十五岁时,紫禁城才有了第一部电话机。因为受到他那个西洋老师庄士敦的影响,溥仪得知这个世界上竟然还存在着不需要见面就能通话的东西,于是对电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是想要在紫禁城里安装电话机可不是那么容易,阻拦首先来自于内务府。阻拦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不想这位“皇帝”和外界有接触,以免给他们增添麻烦。为此,内务府大臣搬出老一套的话,说电话机是“西洋的奇巧淫技”,又说安装电话机是“冒犯天颜,有失王者尊严”云云。

        可溥仪仍然执拗的要安装,内务府没有办法,于是把溥仪的父亲请了出来,希望他说服溥仪不要安装。载沣固然是溥仪的父亲。此时,皇帝虽然进入历史,但是在这个与世隔绝的紫禁城,小皇帝还在龙椅上坐着。因此,载沣在自己儿子面前更是个臣子。

        虽然他想劝说溥仪放弃这个念头,没曾想溥仪一句话就让他哑口无言。

        “王爷府上不是早安上电话了吗?”

        没法子,载沣和内务府只好屈服了,紫禁城里的第一部电话机于是就这样架设起来。

        座机安装好了以后,溥仪第一个打出去的电话是打给当时的京剧演员杨小楼。很快电话就接通了,溥仪十分调皮的用京剧的腔调问杨小楼说:“来者可是杨——小——楼——呵?”电话那头的杨小楼闻言哈哈大笑,于是问他是谁?不过溥仪不知怎么想的,并没有继续和杨小楼聊下去,而是挂断了电话。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