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10月,广州七届年会制订的《学制系统草案》,一年后由北洋政府略加变动,颁行全国,即“壬戌学制”。1922年八届年会组织“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历时8个月,拟订《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直接影响20年代国内兴起的课程改革。

        1922年10月份的教育会议主要讨论的是新学制问题,胡适以北京代表的身份参会,提出调和学制会议原案与广州议案的主张,并作为新学制的主要起草者之一,对新学制的起草完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学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将小学七年制改为六年制,中学四年制改为六年制三三制,取消大学预科。大学本科仍为四年,学生从大学本科毕业后进研究院。中等教育分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条路师范教育包括在职业教育内。中等教育中的普通教育提倡多设初中,每省只设立一所高中。11月2日,新学制正式公布,除小变动外,全部依据济南大会起草的方案。

        胡适在当天的日记中说:“这一次我们把学制案告一结束,总算是一件快意的事。”

        胡适一直对作为全国最高学府的北大所取得的学术成就不是很满意。1922年,他致力于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和北大学术刊物学术著作的设计谋划。

        1921年底,北京大学评议会第三次会议公布《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所组织大纲》,决定改组原有的研究所,作为毕业生继续研究专业学术之所,计划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国学和外国文学四门实际只设有国学门。所长由校长兼任,各门设主任一名,由校长于本校教授中指任。

        次年1月,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正式成立。从组织结构看,包括三室五会。“三室”谓登录室、研究室和编辑室,“五会”即歌谣研究会、明清史料整理会、考古学会、风俗调查会和方言研究会。

        其中考古学研究室可以说便是今天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前身。著名金石学家马衡先生为该室第一任主任,该研究室还外聘罗振玉1865—1940、法国东方学家伯希和1878—1945等著名学者为考古学通信导师,并积极主动寻求与国外考古学术界的合作,影响深远。

        马衡先生也因对中国考古学由金石考证向田野发掘过渡有促进之功,被誉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是中国近代大学中最早建立的研究机构,也是最早对清代内阁大库档案进行整理的学术机构。北大国学门诸位学者率先确立了新的史料观,开创了内阁档案整理的四个第一:开国内学术机构整理内阁档案之先河;首次对内阁档案进行编目分类整理;首次将整理档案与公布档案同时并行;率先用档案训练学生。

        这四个第一充分体现了北大敢为天下先的学术风范,为20世纪二十、三十年代整理内阁大库档案高潮的出现奠定了理论、方法、人才的基础,为研究清代史学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2月28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召开第一次会议,胡适被推举为《奖学金章程》的起草人及国学门杂志主任编辑,不久,他起草的《助学金及奖学金条例》获得通过。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