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 章 得益于前世的经历,当时有几档节目记录挖掘张献忠沉船的过程,因为对挖掘过程所采用的器械和工艺感兴趣…… (2 / 4)

        谈论完图纸后,康熙对着毓媃道:“朕会安排工部的人开始制造这些器械,中间他们有不明白的,让胤禟过来找你,今秋安排军队入蜀,若真有收获,朕会记董鄂家一大功!”

        毓媃拉着还在茫然的董鄂七十一起谢恩。

        起身后又说了自己在盛京安排种植朝鲜稻种的事情,那边也传来消息,秧苗已经成活,且成活率极高,还有养在稻田里的虾蟹也活得很好。

        她解释了自己这么做的原因,就是考虑人口增长的粮食问题,说盛京那边有混同江,也就是后世的松花江,土地肥沃,很适合推广这种朝鲜稻,也说了产量和口感。

        她知道大清老祖宗认为盛京周围乃是龙兴之地,所以封锁起来,可若是这个稻种实验成功,能解决多少人口的粮食和许多满洲闲散子弟的差事,法子她寻到了,怎么用就是皇上要想的问题了。

        康熙听到这里问她怎么会和满洲闲散子弟联系在一起,毓媃坦白讲了京城很多八旗子弟的纨绔作风,说盛京那边若推广种植稻种,当然是满洲八旗子弟最适合管理,这样也可以让他们有事做,还可以守护龙兴之地。

        最后又拿出自己绘制的地图,把她标明的几处地方指出来,提出现下粮食耕种存在的问题;例如明末就从西洋传入的马铃薯和红薯等种子,因为种植地域和方法不对,产量不及应有的三分之一,还没有推广开。

        她拿出自己整理的册子,对照地图标识细细讲解了一遍,也把自己在几处庄子里试种的数值和外面种植的数值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解释了。

        如果按照她这份地图标明的方法种植,再加上她和老农整理出来的种植方法,大清的粮食总产量应该能翻两倍不止,当然要包括盛京那边能种植的水稻,日后随着种植经验不断提高,产量亦会不断增长。

        康熙一边听她讲解,一边回想几处地方官呈上来的奏折内容,马铃薯这些西洋传入的种子,推广确实不力,若真如眼前册子上所记录的,亩产达到一千五百斤甚至两千斤,那比起现在的亩产几百斤,确实成果惊人啊!

        董鄂七十一个大老粗武夫,究竟是怎么生出这样七窍玲珑心的女儿?幸好,这样聪慧的姑娘将要嫁入皇家,成为朕的儿媳妇,朕给老九指的福晋真是让人意外啊,朕这次眼光真不错!

        毓媃讲完后,康熙笑着问:“这些就是你没有把玻璃工艺上报朝廷的底气?”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