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木之外,苏轼十分喜爱竹子,曾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句。

        苏轼画竹初师文同之法,但苏轼所作之竹“大抵写意,不求形似”,是典型的文人画创作风格。

        这幅图利用近水与云水、蹲石与远山、筱竹与烟树强烈的对比作为画面的焦点展开描绘。

        画面自远至近而又及远,繁简、大小、疏密、动静等布局合理,段落分明,层次丰富,结构严谨。

        同时以潇湘二水的交汇点为中心,从而使画面出现惊涛拍岸般的高-潮。

        围绕这个高-潮,画面演变出此起彼伏的烟水云山,和宽敞延绵的潇湘二水使人心境开阔,宁静深寂的远野令人心旷神怡。

        烟树掩映下的对岸让观者赏心悦目,山川物态,应有尽有,意境盎然。

        苏轼在创作中始终把握以写潇湘二水上下万物寓“水”之意境的立意。

        画中竹叶浓淡不一,从竹子长势分析,有些以淡墨画出者殊无解释成叶背的可能。

        特别是所画之末端翻卷的竹叶,墨色全然如一,并未因翻出背面而有浓淡之别。

        其所以杂用浓墨淡墨,为了使画面富于变化,且使本来相当密集的竹叶不给人以壅塞之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