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多费不少人力,可是优点是加倍的,我们把轻重机枪火力点部设置在锯齿形的突出点上,当敌人的散兵线冲到锯齿形的凹陷部时,我方的机枪火力可以部侧击,构成严密交叉的火力网。”

        “哦,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你们的工事正面设计有些像欧洲中世纪的棱堡[1]

        ,利用有意设计的防御工事和地形,把敌人引向最适合守军发挥火力的地段。”

        “的确如此,我们把凡属面向敌人的阵地前沿部削成二至三米徒手不能攀登的断崖绝壁,其背后设手**投掷壕,宽度必须保证远近投掷自如;阵地上挖1.5米深的交通壕,阵地连接,依地形和火力需要,在交通壕背后挖出1.5米深的多个散兵坑与交通壕相连,士兵立起能投手**,坐下能舒服地休息,坑口有遮阳避雨的油布或树枝覆盖……”

        “我明白了……”蔡继刚大为兴奋地说,“敌人冲到断壁前,只能靠短梯或搭人梯攀登,迟滞了冲击速度。这时两侧突出部的交叉火力会大量射杀敌人,敌人的退路也会被交叉火力所封锁,这时进退不得的敌人就会被我军用手**组成的‘弹幕攻击’所消灭,妙啊,真是绝对精妙的战术!”

        孙鸣玉看了一眼方先觉说:“这是我们方军长在后两次长沙保卫战中总结出来的战术。”

        方先觉补充道:“我们的交通壕也有特点,每隔30米设一个厚重掩体,上面盖巨型木材并且加厚土层,当敌人炮火覆盖阵地时,所有战斗人员均可以进入掩体躲避。还有一点,我们的实战经验表明,所有的火力点都是招致敌人火力攻击的重点,轻重机枪射手的生存至关重要。我们的火力点部修筑成厚重地堡,而且绝对禁止有向正前方直射的射击孔,以避开敌人火炮的直瞄射击;需要正面直射时由轻机枪射手临时移动补充射位。”

        蔡继刚问:“为什么不用水泥材料构筑掩体?”

        孙鸣玉回答:“以我们的经验看,水泥最好不用,一来养护时间长,来不及固化;二来炸坏了又不好修,不像土木掩体炸塌了,把木料抽出来搭上再覆盖土层就修好了,这样又快又省力。”

        蔡继刚真心地恭维了一句:“再没有比实战经验更宝贵的了,第10军果然名不虚传!”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