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触法少年辅导工作十余年之久,三天两头不时地就要同少年家长谈话。晤谈里,最常能听到家长生气、伤心的情绪及无奈的感受,而最频繁的抱怨论调则是「我的孩子啊!小时候很乖、很听话,学校的成绩也不错,怎麽知道上了国中之後就完全变了个样!讲不听、骂不怕、管不动……一定是交了坏朋友,受到坏朋友的影响才会变坏……」。

  笔者很能T会多数家长「望子nV成龙凤」、「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再者,许多家长都觉得,必须为了子nV的触法行为上法院,实在是件丢脸的事,且似乎也背负了「教子无方」的罪疚。多年来的辅导工作经验,让笔者很少去质疑大部分家长教养子nV的用心和辛苦付出,只是我无法接受家长用「交到坏朋友」此等理由来作为逃避面对自身问题的藉口。当家长「坏朋友」的说辞一出,我的回覆必是「你说你的孩子是交到坏朋友变坏的,他也说他的孩子是教到坏朋友变坏的……大家的孩子都是因为教到坏朋友变坏的,那我觉得奇怪,到底谁是那个坏朋友?」

  听了笔者这样的应答,家长通常都是沉默以对。的确,用的虽是轻松的提问口吻,但我不啻是在对家长们作一个「挑战」。如果父母老把子nV学坏归因给同侪友伴,那请问要导引子nV产生改变的方法是什麽呢?是限制孩子自由要其不能到外面去交朋友吗?抑或是要孩子每交一个朋友就带回家来给父母审核、筛选呢?我相信,没有一个家长会认为上述这种消极的围堵方法可行。家长作「交到坏朋友」这样的外在归因,其实是一种让自己b较好过的防卫机转;也就是说,当父母把孩子变坏的原因归诸给朋友,就等於找到一个下台阶,可以不必为子nV的非行负起「养子不教父之过」的责任,更说服自己不必面对亲子关系间的问题,甚至是衍生自夫妻关系失和对家庭所造成的冲击。

  如此带有挑战意味的对话,并非是要把少年触法的成因完全归咎於家长,而是yu撞击家长们「想当然尔」地线X因果思路交到坏朋友→孩子变坏了。若家长总持这般解释作为挡箭牌,不仅是在模糊问题焦点,对问题解决子nV行为的改善亦无丝毫帮助。人活着,只要开始能运用自由意志作出选择,就很难规避後果和责任。青少年纵使不若成年人有较为周详的理X思考和因应现实、解决问题之能,但其心智与行为能力业已渐趋成熟,怎能不学着开始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况且,学不会负责的孩子内心是很苦闷的,因为他/她不容易肯定自己、相信自己是有能力、有价值的。当开创不出属於自己的世界,个T唯有反其道而行地来宣泄自身的能量,往往藉由破坏、攻击、甚或毁灭等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俗谓「Ai之适足以害之」,过度保护孩子,只是无形中在告诉孩子「你可以不必长大!」,甚至是表露出为人父母者不信任孩子有独自面对世界的生活能力。

  青少年阶段在人生旅途上走到了确认「我是谁?」、「我要往哪儿去?」的十字路口。表面上看来,孩子急着想、自主,不喜受权威管束,然在面临做生涯抉择的关键时刻,由於仍怀疑自身是否有承担未知的能力,故内心会陷入旁徨、焦虑、不知所措的感觉状态,也因此情绪经常起伏不定,十分容易造rEn际间的冲突困境。是以,Ga0怪、桀傲的外相下,青少年实则亟需父母的情感支持及行为引导。唯常令父母倍感困惑的是,究竟该跟青少年孩子保持一份什麽样的情感关系呢?又或该如何拿捏自己与子nV在心理距离上的远近呢?

  关於许多家长心中的困惑,笔者采借家族治疗大师包文M.Bowen所提出之「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ofself概念来回应。Bowen认为,「分化」是一个人一辈子最重要的发展课题,分化除了意味着个T的自主,更重要的,是能在各种人际关系中保有真实的自我anauthenticself-iion。倘若父母一味期许孩子听话依照自己的意思过日子,在孩子反弹时动不动便对其导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而不提供适当的发展空间让孩子尝试自己做决定并学习应对外在情境,那孩子将很难从与父母的情感关系中分化出去。换句话说,孩子始终与父母绑在一块儿,难以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或许,孩子的T型长高了、长壮了,但内心深处依旧是个需依赖父母、无法为自我负责的小侏儒;父母的一番苦心与善意,却反成孩子发展健全人格的阻力,岂不遗憾!

  当孩子脱离童稚步入青少年期,身心各方面能力都在急速发展,父母应视孩子的成长步调,逐渐放宽外在的行为规范或限制,让孩子学着管理自己。此时,亲子间最佳的关系型态是,「有点黏又不会太黏」,意指,在成长之路上,子nV能感受到父母的关心、支持与陪同,然这份情感连结却非是要透过g预、控制子nV来满足父母自身的期待,而是基於肯定子nV自能成就其独特生命之尊重与信任。如是,孩子方能真正在拥有父母的护持为後盾下,昂首阔步、无所疑惧地走出自己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