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之前李诺推测,商朝的行动是自发的,但是李诺知道他们肯定和这些玩家有联系,不然的话,单凭商朝这两万五千人,又如何能够拿下天下第一侯国?更何况,还是劳师远征之下。

            之所以说是两万五千人,也是有根据的。商朝派出战车千乘,战车基本作战单位是乘。乘是以战车为中心配以一定数量的甲士和步卒(步兵),再加上相应的后勤车辆与徒役编组而成。所以乘是车﹑卒组合的基本单元,也是当时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古代车战分攻守两种,攻车直接对敌作战,守车用于屯守及载运辎重。一般文献中所称的战车即指攻车,又称兵车。

            考古发掘证实,商代的战车为四马两轮,木质结构,重要部位一般还饰以青铜车器﹐西周和春秋时期战车的形制大体略同,四马两轮式战车是中国车战的定型用车。

            从周代史料看,战车乘法为每车载甲士三名,按左﹑中﹑右排列。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车之长,称“车左”,又名“甲首”;右方甲士执戈(或矛),主击刺,并有为战车排除障碍之责,称“车右”,又名“参乘”;居中的是驾驭战车的御者,车上一般还备有若干有柄的格斗兵器,如戈﹑殳﹑戟﹑酋矛﹑夷矛等,插放在战车舆侧,供甲士在作战中使用。

            主将之车,乘法特殊,主将居中,御者居左。此外还有四人共乘之法。叫“驷乘”。但这属临时搭载性质,并非编制通例。每乘战车所隶属的步卒,据《司马法》记载,春秋以前为二十二人编制,其中包含七名车下甲士和十五名步卒,连同三名车上甲士,共计二十五人,为一步兵两,配合战车作战。

            车战在春秋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兼并战争的加剧,战车数量大幅度增加,而随著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各国遂增加了兵源充足,装备简单而又易于训练的徒兵,步兵由每乘战车隶属二十二人增加到七十二人,同时又取消了原来的七名车下甲士,连同三名车上甲士,共计七十五人,以五伍(二十五人)编为一两,共三两。

            以商朝战车的编制情况来看,战车部队应该是两万五千人没错。但是不要忘了,先秦时期的战争,不单单会有战车部队,还会有普通步卒。

            但是,在商朝那个动辄不过出动几十几百乘战车的年代,他们竟然直接出动了千乘战车征讨诺国,这是不是太看得起李诺了,有那么大仇恨吗!

            《吕氏春秋》记载,商汤灭夏,战于鸣条时,军中有七十辆战车。到了周代,车战日趋兴盛,周武王伐纣时,军队主力是“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而诸侯兵会于牧野时,有战车四千乘之多。

            而到春秋末期,一些大的诸侯国,如晋国和楚国,所拥有的战车数量已在四千乘以上,公元前505年的柏举之战,各国参战的战车也均在千乘以上。

            战车速度快,冲击力强,特别是在开阔地带作战,具有步兵无法抗拒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在《帝国》之中,战车部队被定义为60级的部队,和重装士兵、骑兵是一个等级的存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