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斐琦此言不但高悦听出了毛病,就连在场的朝廷大员们也听出了稍许弦外之音。

        在大周后宫不得干政,就算一个人再有才华,只要进了皇帝的后宫,想要再在朝堂之上施展抱负那简直几是天方夜谭。不过,大周哥儿,自幼皆同男子养之,他们在不知自己准确性别之前,接受得都是与普通男子一样的教育,其中自然不乏小小年纪便惊才绝艳者。只不过在分化为哥儿后,不管你之前多有才华,最终也逃不过嫁人生子的命运。若是不幸中选,入了皇家后宫,那就更悲催,等于是直接陨落在离朝堂最近的地方。若是胸无大志也就罢了,若是满腹经纶,可想而知,那会是怎样的痛苦。

        当然,也有极其少数的幸运儿。这其中又以周斐琦的生身之父孝慈太君最为出名。相传,这位太君曾多次为先帝献策,深得圣宠,甚至在先帝授意下,曾一度在御书房参与国策,为大周鼎盛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是以,当世人听闻他难产而亡时,无比替先帝替大周替他数度惋惜,更有不少文人墨客作吊文专门为他歌颂功德。

        孝慈太君这一生,因有幸参与朝政,也曾是举国上下无数哥儿羡慕的人物。哪怕,他的一生短暂得只如一朵炸燃盛放的烟花,竟也凭着传奇般的经历深深刻印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有这前因,加之周斐琦又说了这样的话,在场百官听闻后,难免心里不会想,这是否是当今圣上想要效仿先帝,再扶一个高家哥儿上位的前兆。当然,这里面的利弊牵扯复杂,因此大部分人不敢妄自开口,可有一人却可毫无顾忌地附和,这人便是刚才和兵部尚书吵架吵得特别欢畅的户部尚书李大人。

        这位老爷子,好巧不巧正是高悦那位户部侍郎表叔的授业恩师,徒弟的外甥若能入御书房参与国策,于他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因此,就在其他人都三缄其口的时刻,这老爷子咳咳了两声,冲皇帝陛下微微一笑,道:陛下若是觉得高侍君委屈了,何不效仿先帝,允他入御书房呢?

        然而,周斐琦听了这话后,却没有马上表态,而是叹息着摇了摇头,道:李尚书有所不知,悦儿孩子心性,很是懒散,他来御书房能干什么?

        陪王伴驾本就是侍君的本分,难道陛下让他磨个墨,他还能偷懒不成?

        哦,这样说来,似乎也不是不可?

        周斐琦说着,斜睨了高悦一眼,就见高悦也在看他,只不过眼里全是恼怒的警告,就好似在说你给我适可而止啊喂!周斐琦淡淡一笑,原本他还想问一下高悦的意见,可见了高悦这眼神,立刻改口,道:那就这样吧,过几日你从观里回来,便来御书房给朕研墨吧。

        高悦:你妹的!谁要给你研墨,我走了就不会再回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