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允许公子宝背地里密谋造他的反夺他的权?他如今没有处置公子宝,无非就是拿不准这事是公子宝的意思,还是周璨的意思而已。
公子宝,皇帝可以处理。李氏觉得,皇帝周珧担心的是,这事情是否牵扯到了周璨,因此李氏猜到,周珧大概还没想好该如何面对周璨夺他的权这个可能的事实。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皇后李氏作为旁观者,在这件事里看得反而比皇帝清楚,她认为,周珧根本没有必要担心周璨夺权,因为,如果周璨想要夺他的权,当年他下旨拆散静娴公主和公子宝时,周璨就不会坐以待毙了。而如今一晃过去了这么多年,没道理当年周璨不在乎的东西,多年后反而又想要了!
所以谋反这事只是公子宝一人所为!也只能是他一人所为!
因此,李氏那三天连续找皇帝相谈的就是这事。她旁敲侧击,掰开揉碎将这事一层层分析出来,慢慢引导着皇帝,让他认识到谋反之事与静娴公主绝无关系!她甚至反复暗示皇帝,静娴会愿意看到你采纳公子宝的意见的,因为那样会让她觉得你放下了对公子宝的偏见,你像公子宝一样认为哥儿是有资格称帝的。
而且,你采纳公子宝的意见好有很多好处,大臣们会觉得你宽容大肚,公子宝也会放松警惕,这样你搜集起他谋反的证据就会更容易些,而且,你要在采纳了他的意见后再将他通敌卖国的事情公之于众,这样就算你杀了他,百官们也不会想到你是因为他说了哥儿可为储君,毕竟你都立了储君,接纳了他的意见,不可能反过来再因为这件事杀他。那么,所有人,包括静娴都只会认为,是公子宝真的通敌卖国了
李氏潜移默化又小心翼翼地调整着皇帝的思路,将皇帝的情绪一点点调动起来,让他做出了她想看到的决定
公子宝必须死!
只有他死了,皇后李氏才能借此进一步激化周璨和周珧之间的矛盾。如果问,这个世上有谁能兵不血刃就将皇帝杀死,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周璨。但是这一点,她也在连续几日与周珧的议事中,不断地弱化、弱化再弱化,就像是催眠或洗脑一样,将这个隐患从周珧的脑海中抹掉、遮掩、埋藏了起来。
她让皇帝相信,就算公子宝死了,也不会影响他和静娴公主之间现有的关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