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不多。”志文笑着回答,这一百万斤的数量,可是他在心里反复盘算过的。

        今夜临走前,志文已经成功地将朱鼎渭诱惑进了套中,对于红薯和土豆亩产千斤的量,这位王爷虽说不一定完全信了志文的话,但是他内心的想法和其他初听此事的人是一样的,哪怕打个三五折,每亩三五百斤的粮食产量,也是可以接受的。

        再加上耐旱和一年能两季收获的优势,种红薯土豆的诱惑就更大了。

        在志文的循循善诱中,还有遣人教他们种的承诺下,朱鼎渭已然决定,待涿鹿山的粮食一到,就将这一百万斤的粮全部作为种子,在他的坡地、山地这些缺水的田里,全部种下。

        每亩地大约需要五十斤的粮做种,一百万斤能种两万亩地,虽然朱鼎渭此时种可能稍微晚了几天,但他的地都是熟地,地力不成问题,到十一月底收获的时候,千斤的亩产还是有保证的,这样一算,总产量就是两千万。

        以朱鼎渭的性子,能给佃户们留下两三百万斤的粮就不错了,剩下的,多半他还要拿去做种,继续扩大种植规模,他有上百万亩的地,如此高产的粮食,朱鼎渭是不会浪费地的。

        如此一算,到明年开春,一千七八百万的粮食,能种三十四五万亩的地,已经占了朱鼎渭田地的一小半,若是这些地里种的粮食出了什么问题,朱鼎渭也要伤筋动骨了。

        只是这么一来,那些代王的佃户们,就难免要受些罪了,朱鼎渭已经当着志文的面放出话来,红薯和土豆,谁要不愿意种就让谁滚蛋。

        而在志文的谋划中,若是不听他的招呼,明年夏收之际,朱鼎渭十有八九是要倒霉的,那他这些佃户,肯定就要遭殃了。

        一将功成万骨枯,志文如此算计,虽然有些不忍心,但这是壮大涿鹿山的机会,也是一个算得上很快的方法,志文不愿意因为心怀善意,从而错失良机,算了,涿鹿山会尽最大的能力收留他们的,志文也只能如此这般安慰自己。

        “咱们不是要收种子费的么?”志文说道,“这代王可是大地主,他种的越多,咱们就能收的越多不是?”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