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党官军虽然心中不承认,也很反感,但是委座有命令又不能不给面子,否则一旦追究下来惹一身骚。

        故而命令阻击部队反击,但不明说,不点破是杨关的策略。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其中意义深远。

        反击失败必定损失惨重,在委座命令全线撤退的前提下就是违抗军令,谁也担待不起责任。

        相反一旦反击成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沾杨关的光,把握战机,有利地支援了杨关,少不了一份功劳。

        即使战后被追究,也是杨关与委座之间的问题,无论如何胜利最重要,国党教官有功无过。

        杨关虽然不懂派系之间的纠葛,也不知道政治那一套把戏,但是关乎战争的一切心思、他自问可以猜出七八分。

        面对这种结局他很无奈,这是在浪费国力,牺牲抗战志士,那一批高官却用来谋算前程,可悲,可叹!

        一场大好的反击决战化为泡影,链带牺牲了无数抗战志士,他无法接受,又不得不默认国党军地腐败。

        正应了一句话,一将无能累死千军。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