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官职和军队建制是不是也要改一下?我感觉礼部尚书的名字比文化部部长的名字更威风一些,翰林院也不错。再说你不觉得咱们的军队就这点人,只用连排班的名字太没有气势了吗?”早就和李庠熟悉的杨轩开始打诨道。

        李庠从没打算靠着部下们和自己保持距离板起面孔来树立自己的威严,但此时他对杨轩的一些建议真的有些头疼,真想和他拉开点距离,避而远之。

        比如他所说的官职就很雷人,真要把现在的职权划分一下子换成三省六部九卿的方式,恐怕连李庠自己都要犯迷糊。

        现代社会的精神核心是民主大众。那一套复杂的官制只会让普通人费脑筋。华夏文化复兴,不是复古,而是需要择其利而避其弊。

        “你先完善好了官制能通过国民大会的讨论再说吧!”李庠一下子把这个问题推给了民众来解决,如果大众选择了这样,那它就是合适的。

        至于杨轩所说的军队建制的改革,李庠倒是要考虑一番。

        不为别的,现在人数一共251人的军队,只用一个营来称呼确实有些寒碜。

        见李庠意动,杨轩立即推荐了一个人。

        他虽然也举着愤青的牌子在各种军事论坛上打酱油,但终归只能算伪军迷,但他却认识一个常年泡在军事论坛上的军迷,军队建制的改革主要就是来自他的提议。

        “我们华夏冷兵器时代一般需要配合的最小攻守兼备的单位是队伍的伍,五人一组,或执盾,或举枪,或持弓舞刀。也有三人何意者凑起来的小队,但不常用。倒是什伍制度最为常见。另有火、队、旗、曲、屯等不同的称呼,一般以五和十进制组成了古代军队下层建制。

        近代火枪的出现,需要排成一列列的集中火力,才有了排等单位,从国外翻译尤其是日本的翻译以及学习日本德国军制,才有了从班到军的一系列建制改革。”薛安山侃侃而谈,也想趁机表现一下自己,但他不知道的是,既然他能来到这个岛上,成为太平国的其中一名公民,底子早就被李庠通过时空影像摸透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