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凡没打算一开始就把所有功能堆上去,他清楚「小而美」才能活下来,但每个设计里,都要埋好「未来扩充」的伏笔。
1.圈子化社交:先抓“强关系”,再铺“大社交”
「校园里最稳固的是强关系——同班同学、社团夥伴,这些人是学生每天都要聊的。」一凡在纸上写着,「要做认证圈子,辅导员能一键入班级认证群'''''''',只有这个班的学生能进;社团能建,辅导员能一键入班级认证群,只有这个班的学生能进;社团能建社团认证群'''''''',招新时扫除陌生人才能加入,避免混入码。」
但他没只停在校园:现在的“班级群”,未来学生毕业就能变成“校友群”;现在的“社团兴趣群”,未来到了城市就能变成“城市兴趣圈”——b如现在的“高雄高校篮球社区”,毕业後就能扩展成“高雄篮球Ai好者圈”,用户的关系链不会断,平台的粘X自然就有了。
2.本地化+定位:从“校园附近”到“城市附近”
「打开APP能看到''''''''本校3公里内的活动'''''''',b如隔壁高雄师大的联合晚会、周边书店的二手书集市,学生肯定会感兴趣。」一凡想起前世LBS功能对社交的推动,但他没做陌生人社交,而是「基於熟人的本地延伸」——学生看到附近的活动,能直接在班级中喊线「有没有人一起去聊天」,把线上线。
这个功能的伏笔更明显:现在是“校园3公里”,未来学生毕业到了苓雅区,就能变成“苓雅区3公里内的商圈优惠”“3公里内的职场交流会”,从“校园本地”无缝切换到“城市本地”,跟着用户的地理位置走。
3.轻量设计:永远“打开就能聊”
「LINE後来被吐槽太臃肿,微信也有人嫌功能太多,必须守住轻量的底线。」一凡在纸上画了个简单的介面:首页就是聊天列表,底部只有「聊天」「圈子」「我的」三个按钮,「不管加多少功能,首页永远是聊天,用户打开要聊天的人,就能找到。」
这是给未来留的空间:就算以後加了职场协作、AI助理、支付功能,也只放在「圈子」或「我的」里,核心的聊天场景永远不变——就像微信再怎麽加功能,首页永远是聊天和朋友圈,用户的使用习惯不会被打破。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读书族小说网;https://kpc.lantingge.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